【热点回应-健康提醒】安徽疾控发布警告:汛期勿食野生小龙虾
7月以来,因汛情原因,长江内河、邻近池塘、河沟里野生小龙虾也随之增多。7月21日,安徽省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居民,洪涝灾害期间,为防范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不要食用野生小龙虾。
“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导致了安徽、江苏、湖北、江西等省的‘哈夫病’病例明显多于往年。”省疾控专家介绍,哈夫病,也就是患者食用水产品24小时内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洪涝灾害期间是其高发时段”。
据介绍,世界上首例哈夫病发生在1924年夏秋季节的波罗的海哈夫海滨,在此后9年的每年夏秋季,先后发现了约1000例哈夫病患者,这些病人均与食用淡水鱼有关。 2000年后,我国部分地区和巴西也相继报道了由食用水产品导致的哈夫病病例。
2016~2017年江苏、湖北和安徽等地,共报告了1000多例由食用小龙虾导致的哈夫病病例。“其中97%以上和小龙虾相关,病例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夏季。”据介绍,20~49岁人群为高危人群,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
据介绍,哈夫病的临床表现为肌肉痛、乏力、肿胀、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棕色尿等。实验室检查为不同程度的血浆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增高。“目前关于哈夫病的发病和淡水水产品体内的哪种成分有关尚不清楚。”专家介绍,有研究表明,大量饮酒、过量运动、中暑、药物(如他汀类)等和该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果及时治疗,一般很快就可以恢复,但个别病例病情较重,可引起肾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为预防哈夫病,专家建议,不购买、不食用来历不明或野生的小龙虾。同时,一次大量进食小龙虾也可能存在诱发哈夫病风险。另外,因肝脏和虾鳃等组织都位于虾的头部,因此建议不吃虾头,同时抽掉尾部虾线(肠道)后进食。凡进食水产品后24小时内出现不适,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说明进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