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古饶镇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2021年古饶镇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2021年,古饶镇按照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围绕区委“全市领先不动摇,全省考评有进步”目标,解放思想,谋篇布局,科学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1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组织振兴为保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四月份以来,提前谋划,圆满完成22个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产生新一届村(社区)两委成员157名,全体平均年龄40.5 岁,书记平均年龄44.9岁;村委会女性26人,比例达35.1%;高中专及以上学历139名,比例达88.5%。有效实现了学历及结构双优化。二是强化执纪问责力度。2021年以来,镇纪委共收到问题线索38件,立案查处8人次,给予党纪处分6人次,谈话函询25人次,主动约谈19人次。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巩固深化作风建设成果,开展“两违规”等问题专项整治,严明工作纪律,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以生态振兴为目标,建设美丽文明乡村。一是抓好生态环境治理。以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处置为重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目前,中央、省交办的15个问题,除永锋矿业问题正在按整改方案逐步推进外,其余均已按要求整改完成。二是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继续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成果,拆除村内私搭乱建、无功能建筑物2600余平方米,完成户改厕任务141个;加大矿山治理、“幸福河湖”治理力度,定期清理围网拦网,扣押非法捕鱼船;扎实开展全年全面全域秸秆禁烧工作,积极作为、真抓实干,实现了秸秆禁烧“零火点”。
(三)以产业振兴为依托,壮大现代农业产业。一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勇旺、超伦等粮食收储企业圆满完成粮食收储任务;木兰牧业采用益生菌+采光发酵技术独创“无臭牛场”,实现污粪零排放,发酵牛粪用于改良板结耕地;大北农种养循环现代农业项目、正邦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一期项目、源田有机肥建设项目基本完成,种养肥循环经济雏形已初步呈现。二是拓宽农业发展方向。推广“南园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模式,打通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集体经济稳步推进,圆满实现今年目标任务。建设万亩艾草种植基地,加强与淮北师范大学合作,加速“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生态循环农业,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
(四)以人才振兴为先导,助力新农村健康发展。一是加强队伍建设。选拔政治过硬、勇于担当、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发挥领导干部合力作用;任用有能力、有担当、悟性强、业务精的部门负责人,因人定岗,按岗定责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先后举办多期“生态古饶”乡村振兴大讲堂,聚焦“五大振兴”重点目标任务,组织开展系列专题学习培训,对标先进模式“走出去”,成功经验“请进来”;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后备干部、特岗、见习岗等年轻队伍加大教育培养,开展年轻干部交流轮岗、交流挂职等,以岗位锻炼人,以岗位考察人,努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乡村振兴工作队伍。
(五)以文化振兴为基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是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主动挖掘我镇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打造石山孜文化遗址、谷山竹邑文化、十里长山影视产业园等文化景点建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深挖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二是营造文明乡风氛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开展理论宣讲、党史学习教育8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10次;开展文化体育活动33次,送戏下乡13场,定期开放农家书屋,组织“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特别是部分村居道路“欠账”太多。二是公共服务能力还需加强,社会管理缺乏创新,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三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财税增收渠道少、收支不平衡、增长后劲乏力,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招商瓶颈较多,经济发展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三、2022年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镇将对照乡村振兴20字总体要求,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围绕区委“全市领先不动摇,全省考评有进步”目标,解放思想,谋篇布局,以“一心两翼四区”为主线,围绕“山、水、田、村、园、路”六大要素,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取得实效。
1、北部-经济开发区配套服务区。结合区域环境,配套建设新风、荣盛生活广场及平山、土山农贸市场,其中平山、土山农贸市场计划投资2000余万元
2、中部-现代化养殖服务区。支持大北农、正邦、木兰等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完善种养循环产业链,拓展循环农业发展空间,谋划好家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工程建设。
3、南部-现代农业发展实验服务区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围绕双河、大河、秦楼、太山四个村居,依托地域特点重点发展采摘观光、物流仓储等产业。
4、西部-影视文化旅游示范区。围绕赵集、山西、山北、山南四个村居,着力建设“一园四地”,重点打造影视基地、研学营地、康养福地、现代农业高地。
具体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围绕“一心两翼”,抓好项目建设。
“山”:加快推进十里长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发展“谷山-十里长山”影视体验游,修复提升环境及建设配套旅游设施。依托刁山、诸阳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带动周边乡村游。
“水”:结合新北沱河“山、林、田、湖、草”修复项目、萧濉新河绿廊项目,打造生态宜居水环境。重点规划治理新北沱河流域十三条支流,从源头上控制新北沱河的污染物负荷,提升水质。
“田”:规划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重点建设赵楼万亩“旱改水”试验田项目。
“村”:。加快推进“空心村”整治,重点推动秦楼、半峭、王店空心村改造项目。结合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重点改善南园、秦楼环境、水电、厕所、道路等问题。以“四点两线一面”(四点即无功能构筑物、户改厕、群众房前院后、公共场所;两线即道路沿线、沟塘沿线;一面即村庄大环境)为重点,采取拆、清、建、管的办法,对山西村人居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力争以山西村为试点,积极探索偏远老旧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效模式。加快草庙村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实现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一体化产业链。
“园”:扎实推进农民工创业基地改造提升二期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路”: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道路提质工程,规划完善建设镇村通达城区快捷路网,计划对古四路、蔡四路改扩建,长度约39.5公里,实现古饶道路内循环。积极推进城市公交一体化工程,努力实现公交村村通,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二)围绕党建引领,抓好社会治理。
一是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推动乡村振兴。推广“南园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模式,打通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积极探索引导村民自治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不断推动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二是弘扬历史文化推动乡村治理。依托草庙村文化资源,发展草庙红色旅游基地,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点建设,注重以德治村注重用老百姓的方法解决老百姓的事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并结合综治维稳平台,维护社会治安,切实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