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区2023年上半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烈山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筹部署2023年水污染防治各项工作,系统推进烈山区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风险防控,加快补齐治理短板,不断开拓治理领域,推动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3年,烈山区共有6个国控、省、市考核地表水断面。分别为濉河符离闸、沱河后常桥、新北沱河蔡桥闸、闸河君王桥、龙岱河五宋路桥、孟沟入浍河口断面,辖区主要河流及支沟水质同比有所改善,新北沱河蔡桥闸断面稳定达Ⅲ类水质标准,濉河水质同比好转,解除流域限批。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入河排污口治理。不断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管,对17个入河排污口建立了“一口一档”档案资料,督促排污口设置单位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二)持续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加强保护区标志标牌维护,全区25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已全部按要求划定了保护区、树立了标志标牌,及时修复破损标识牌。赵集、王店2处“千吨万人”水源地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我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三)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制定清单,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古饶镇顺山沟农村黑臭水体已制定整治方案,按要求2023年11月底完成清淤整治。
(四)加强城镇污水管网的修复。为完善老城区雨污水管网布局,对排水管网雨污错接混接及破旧管网进行修复,实施了烈山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总投资4400万元。项目位于烈山区烈山镇和杨庄街道,项目改造内容为道路、小区及周边雨污管网(约22公里)检测修复和混接点排查及雨污分流改造、硬化铺装等。
(五)加大园区企业污染治理
结合“双随机”执法检查工作,对辖区内工业企业开展随机督查检查,要求企业严格规范污染防治措施,及时排查、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同时将存在的环境问题交办至相关部门督促整改到位;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建立排查问题清单,确保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废水做到应纳尽纳且达标排放,杜绝偷排、漏排行为。
(六)着力推进重点河段系统治理。通过工程和技术措施开展流域治理,完成濉符大沟清淤整治,改善水环境,解决濉符大沟水体污染问题;投资1.2亿元实施新北沱河流域13条支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修复项目”,以新北沱河水系两岸 13 条支沟所涉及的生态修复与恢复问题及短板为导向,清淤整治总长64.81km,形成新北沱河生态修复治理区 3.94 万亩。该工程将深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打造集生态、防洪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北沱河水系。
(七)开展“引江济淮调水通道耕种”专项行动。区河长办按照《关于清理整治引江济淮调水通道耕种问题的通知》及实施方案,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加大整治沱河流域河道堤防乱耕乱种。累计出动人员400余人,出动旋耕机、挖掘机、宣传车50余辆,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清理王引河、沱河、新北沱河违规种植2058.11亩,清理渔网、地笼等10余处500余米,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消除部分引江济淮调水通道农业面源污染隐患。
(八)开展萧濉新河、沱河全流域监测溯源工作。2023年6月,对辖区濉河(及其支流闸河、龙岱河)、沱河开展水质监测,对重要点位进行溯源排查,建立问题清单,累计监测近30个点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考断面达标难度较大。濉河符离闸、沱河后常桥断面水质目标为地表水III类标准,2023年上半年濉河解除限批,沱河水质不能稳定达到III类。随着进入汛期,2023年下半年仍面临较大压力。
(二)河流内源问题仍存在。水体受围网养殖影响,生态平衡破坏。受天气等因素影响,部分河流出现断流,水动力条件较弱,自净能力差,生态缓流空间不足。生物多样性较弱,个别月份河流多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三、下一步工作谋划
(一)重点突出河流治理
做好辖区主要河流及支流治理工作,一是控制河内污染,清除水面附着物、漂浮物。二是控制岸上污染,做好沿岸水污染防治,截污控源。三是联防联控,信息共享。
(二)加大水源地保护
持续做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大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和监管力度,特别是做好汛期期间的水源地保护工作,防止出现突发环境事件。
(三)推进入河排污口达标
继续对入河排污口开展日常监测。加强巡查,严肃查处非法设置的入河排污口和违法排污。充分发挥各级河(湖)长在河湖管理保护工作中的统筹、协调、督导作用,强化日常管护,保障入河排污口出水水质。
(四)加快流域污染治理项目。根据《淮北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引江济淮等目标指标及主要任务,积极推进各项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减少流域污染物排放。
(五)持续加强联防联控与汛期监测。与上游濉溪县及相山区以共防共治原则,以行政边界地区环境质量改善提升为目标,实行共防共治,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合力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共同维护行政边界地区和谐稳定,改善沱湖流域水质。进入汛期后,针对重点断面开展一轮全面监测。对水质明显较差的支流、排口、泵站等进行溯源。加大监测力度的同时实现数据共享,上下游齐抓共管,确保水质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