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工作汇报
一、水环境质量总体情况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完成情况
2023年辖区主要河流水质状况良好,其中纳入国考的2个地表水生态补偿考核断面,濉河符离闸断面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优于去年同期(于今年二季度解除流域限批);沱河后常桥断面水质为IV类,与去年持平。纳入省控的4个地表水断面优良率达75%。上半年我区累计获得市级地表水生态补偿金225万元(其中新北沱河蔡桥闸断面获40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名列县区第一,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一)围绕大局,高标准落实水环境保护。优化水污染防治工作顶层设计。严格落实《淮北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认真谋划我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印发实施《淮北市烈山区濉河符离闸断面水体达标方案(2022-2025)》《改善提升萧濉新河流域水环境专项行动方案》等,编制完成辖区河流“一河一图一单一策”,为系统做好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良好指引。扎实整改突出水环境问题。统筹推进2022年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中涉水环境问题,针对其中应于2023年底前完成的4个问题(其中个性问题1个),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压实整改主体责任,紧盯问题整改进度,严格对账销号。截至目前,其中3个问题已全部通过市级验收销号并公示,剩余1个问题已完成整改待市级验收。
(二)聚力攻坚,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城镇水污染防治。着力强化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管理,加强雨污分流改造和排水管网隐患排查。投资约1.5亿元新建烈山污水处理厂1座,占地面积约50亩,建设规模为2万吨/天(该项目招标计划现已挂网公示)。依据《淮北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投资4400万元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对辖区青谷路、望湖路、花庄路等17条市政主干管网进行全面清淤检测,完成污水管网检测33.14公里,雨水管网检测53.77公里,并针对发现的管网缺陷问题积极开展修复工作,截至目前已修复污水管网缺陷点5943个、雨水管网缺陷点1732个,修复检查井室209座。有序推进工业水污染防治。督促指导经开区园区企业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或接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并安装废水在线监测装置,先后投资约1200万元对刘庄工业园、青龙山片区雨污管网进行清淤整治。加强重点河流周边工业企业日常巡查,依法严厉打击工业企业污水偷排、直排、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环境违法行为。2023年1-9月,查处涉水环境违法案件2起,累计处罚111.44万元。全力推进河湖排口排查整治。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常态化开展入河排污口巡查监管,对17个入河排污口建立了“一口一档”档案资料,督促排污口设置单位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水污染整治。开展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农村黑臭水体核查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2年农村黑臭水体丁庄沟(国家级)完成治理并通过省市验收,2023年顺山沟(省级)治理正加快推进(将于年底前完成)。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推行畜禽粪便收集还田等多种模式,目前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到90%以上。
(三)坚持绿色协同,高标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流域综合治理。近年来先后对萧濉新河、闸河、新北沱河、龙岱河等主要河道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完成龙岱河连通闸河工程、老濉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洪庄湖生态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总投资超8亿元),全面提升改善水生态功能。积极申报烈山区萧濉新河、龙岱河流域水生态修复项目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入库(拟投资4000万元),通过生态治理修复全面改善萧濉新河流域水质。扎实做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以全省自然保护地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组织对南湖湿地进行全面排查,对发现的南湖居士林污水排放问题已完成整改。进一步强化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筑牢湿地生态安全屏障。着力保障居民饮水安全。积极开展水源保护区划定、规范化标志建设,全区共划定25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加强保护区标志标牌维护。赵集、王店2处“千吨万人”水源地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
(四)持续优化提升,高标准构建现代治水体系。不断创新河湖长制体制机制。建立“河湖长+警长”及“河湖长+检察长”机制,开展跨界河流联防联控、督查暗访。招聘民间巡河员,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引江济淮调水通道耕种问题整治、“整治河湖沟塘,改善人居环境”等行动,截至目前累计出动人员750余人次、车辆125余次,拆除违建30处,清理渔网、网箱520余处,清理建筑、生活垃圾及水面漂浮物900余吨,取得明显成效。以全省第二批河湖长制能效提级县建设为抓手,对照“强化河湖管护、复苏河湖生态、建设幸福河湖”,聚焦“有能有效”,打造能效提级县“淮北市样板”。 开展辖区全流域监测溯源工作。按照《淮北市地表水水质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对辖区萧濉新河、沱河、闸河、龙岱河及新北沱河5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每两月开展一次分段检测,汛期按要求加密监测,累计监测点位200余个,为加强污染源治理,保障我区水环境安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水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我区境内水系众多,治污压力大。个别水质断面尚不能稳定达标,萧濉新河支流支沟多、流域面积广,水质易出现超标波动,考核压力较大。全面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仍然任重道远,重点流域水质问题、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机制仍不够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近年来全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得到长足进步,但老城区、工业园区依然存在管网缺陷、雨天溢流及缺少资金支持等问题,需要下更大力气、更大投入做好水污染防治的“地下文章”。
三是水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欠缺。目前主要依托国控省控自动站点及市级水环境管理平台数据,水质监测自动站点未在我区全面覆盖,在重点流域、重点点位、重点时期水质发生波动时,难以在第一时间完整全面掌握相关数据资料,亟待进一步加大科技支撑力量,完善全流域水质监测监管数字化平台,有效提升科学治污、精准治污能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持续抓好全区水质提升攻坚工作,严格落实水体达标方案,加强国考、省控风险断面水质管控力度,按期完成各项水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持续实施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完善流域范围内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序实施生态系统修复,推动国考、省控河流水质考核稳定达标,确保萧濉新河、沱河等重点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二)坚持标本兼治、水岸同治,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落实。强化污水收集管网、提升泵站与处理设施同步建设,加快城镇污水治理,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无害化处理,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强化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绿色种植业。
(三)坚持以完善制度为支撑,不断提升工作合力。探索创新我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及时会商、联合督查,有效形成工作合力,将“河湖长”制有机结合,以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具体治理措施为抓手,综合施策、精准施策,强化河湖水生态治理“一盘棋”。
(四)坚持以“三水统筹”为手段,推动水生态系统完善。深化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严格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统筹推进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减少,继续推进烈山群众喝上引调水项目与地下水置换工作。改善修复水生生物生态环境,开展禁、限养殖区水产养殖的清理整治,严厉打击“电毒炸”等非法捕捞行为,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加强河湖生态水量保障,着力保障河湖生态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