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区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格局
烈山区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推动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格局。
一是专业调查评估摸家底。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范围涵盖湿地、公园、湖泊等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并将野外调查结果与文献资料相结合,摸清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烈山区流域共观测鉴定到鸟类7目11科14种。其中灰喜鹊和环颈雄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动物。其中,南湖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己有各种植物100余科,仅湿地植物就达36科74种,各类候鸟20余种,水生鱼类18种以及各种鼠兔、草兔、黄鼠等湿地兽类。每年都有大量候鸟,如大雁、白鹤在朔西湖迁徙栖息,还有数千只其它鸟类在此过冬。经过多年的保护与治理,烈山的生态环境在逐步改善,生物多样性在增强。
二是严格管控巡查守红线。划定烈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将红线区域作为编制各类规划的强制性、约束性内容,禁止工业项目及其它占用湿地、改变河湖滨岸自然形态的项目进入,全面构筑起一条开发建设不敢逾越的“高压线”,减轻生态系统受到的来自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压力。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巡查,对发现的疑似问题进行及时排查和全面整改,全面制止、惩处违法违规挤占生态空间行为,有效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
三是立足公众参与造氛围。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烈山区提前谋划,通过主题日宣传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活动期间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奖品3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