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提示】食品安全科普-“防伪避坑”指南

2025-04-07 17:10作者:市场监督管理局来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食品安全科普-“防伪避坑”指南

 

如今,各类食品日益丰富,但假冒伪劣食品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存在于农村地区。大家在日常购物时,经常被披着光鲜外衣的假冒伪劣食品所迷惑,面对市场上存在的仿冒品牌、过期改标、虚假宣传等隐患,掌握科学的食品鉴别方法与维权知识,既是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下面,烈山区市场监管局教你如何辨别生活中常见的假劣食品。

如何识别假冒伪劣食品

(一)什么是“三无”食品?

“三无”食品是指标签标识上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明以及无生产厂家的食品。

二)什么是“山寨”食品?

“山寨”食品一般泛指假冒名牌产品或者使用易混淆的名称的食品,比如“康帅傅”之类。

(三)什么是食品掺假、掺杂和伪造?

1)“掺假”是指食品中添加了廉价或没有营养价值的物品,或从食品中抽去了有营养的物质或替换进次等物质,从而降低了质量,如蜂蜜中加入转化糖,巧克力饼干加入了色素,全脂奶粉中抽掉脂肪等。

2)“掺杂”即在食品中加入一些杂物,如腐竹中加入硅酸钠或硼砂;辣椒粉中加入了红砖木等。

3)“伪造”是指包装标识或产品说明与内容物不符。

 

1.五感鉴伪法

标签陷阱:一种是抢注和某些品牌食品类似的商标,生产与之包装差不多的食品。在食品名上使用文字游戏或模仿品牌食品,但其质量和风味与“正品”相差甚远。如将“大白兔”变成“小白兔”,“康师傅”换成“康帅博”,“六个核桃”改成“六个纯核桃”冒充升级版等。另一种是委托一些代加工企业模仿有关产品进行生产,私自销售。

辨识真伪四步走,共治“山寨”保安全

    (一)看名称。很多假冒伪劣食品会擦边知名品牌,由于名称相同或相近、包装相似,而价格往往略低于正品,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应仔细辨别食品名称,认准正规企业生产的食品。

    (二)看包装。真品包装的印刷质量、图案、文字等都十分清晰,图案凹凸饱满、外观色泽均匀、花纹整齐清晰、材质手感较好;假冒伪劣食品的印刷往往存在瑕疵、字迹模糊、图案细节粗糙、版面拼接处不连贯、商标边缘颜色外溢、材质手感不佳等问题。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应仔细辨识食品外包装。

    (三)看标识。正规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而假冒伪劣食品往往缺少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标签标识。

  (四)看成分。消费者要警惕配料表与营养成分表明显不符的情况。如配料表中含有牛乳、奶粉等蛋白质原料,而营养成分表中蛋白质含量却为0g/100mL(或0g/100g)。遇到存在类似问题的食品,不要购买。

日期异常:生产日期喷码边缘模糊、易擦除的需警惕篡改风险。某地曾查获用香蕉水擦除过期奶粉日期案件。  

形态观察:干制海产品表面异常白亮可能经过漂白处理;颜色过于鲜艳的蜜饯可能添加过量色素。

2. 触觉验证

真品包装封口平整严密,假冒产品常出现封边歪斜、热熔胶溢出等问题。干货类食品如香菇,正常含量应≤13%,手捏无潮湿粘连感。

3. 嗅觉警示

食用油若有哈喇味提示酸败;大米陈化会产生霉味。某品牌坚果变质案件即通过消费者投诉异味被发现。

2.网购食品如何避坑

(一)直播带货鉴别

警惕"现场采摘""农家自制"等宣传话术,要求主播出示食品生产许可。2023年某网红带货的"手工阿胶糕"被检出大肠杆菌超标,即因作坊无灭菌设备。

(二)图片溯源技巧

使用百度识图等工具反向搜索产品图片,如发现多个店铺使用相同宣传图,可能为代工厂批量生产的贴牌产品。

(三)评价甄别法

连续出现雷同好评、缺少实物细节图的店铺风险较高。可优先查看追评及带图评价,注意拍摄背景是否统一。

3.维权与科普

(一)证据保全

保留购物小票、产品外包装,对问题食品拍摄带时间水印的全方位照片。某消费者因保存了过期食品的完整包装,最终获得价款十倍赔偿。

(二) 检测途径

发现可疑食品可送至具有CMA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费约300-800元),重金属、农残等关键指标超标可作索赔依据。

(三) 科学认知

防腐剂≠有害。山梨酸钾在标准内使用安全,真正需警惕的是非法添加的甲醛、硼砂等非食用物质。食品欺诈识别:宣称“绝对无添加”的食品需查验检测报告,“治病养生”功效均属虚假宣传。

4.“防伪避坑”指南

从认真查验食品标签信息,到留存消费凭证依法维权这些行动既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实践,也是推动食品行业规范发展的社会担当。这份“防伪避坑”指南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