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烈山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烈山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街道)党委、政府,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
现将《烈山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5年3月3日
烈山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工作方案
为加强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建设,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夯实基层应急治理体系建设基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各类灾害事故,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和《加强全市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原则
通过资源整合、分级管理、资金保障、配足物资等,构建“平战结合紧密、应急联动迅速”的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机构和救援队伍,着重强化风险辨识、隐患查治、宣教培训、演练救援、值班值守等基层应急管理职责,依法依规开展巡查巡护、隐患排查、信息传递、先期处置、组织群众疏散撤离以及应急知识宣传普及等应急管理工作,夯实应急治理体系建设基层基础。
二、建设任务
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原则,烈山镇重点围绕解决东部山场森林防火、防汛抢险等问题,突出森林防火和防汛抢险能力建设,建强村(社区)微型消防站,深入开展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和“九小场所”隐患排查;宋疃镇以属地为主建立镇消防站,统筹国安电力和大唐发电消防救援力量,在区消防救援大队指导下推动“地企联训联演联动”,解决基层消防应急力量不足问题;古饶镇搭接区消防救援大队推进应消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与消防救援力量联动机制,优化力量编成,提高抢险救援能力;其他各镇街按照《加强全市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完成建设,同时各社区建立社区微型消防站。
(一)镇、街道
1.应急管理办公室
组建应急管理办公室,三镇、杨庄街道、临童街道配备不少于3名专职人员,百善街道和任楼街道结合实际,明确专人负责。
2.基层应急救援队伍
依托基层现有资源,整合现有退役军人专岗,城管执法人员、医务、辅警及志愿者等人员,组建不少于30人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
(二)村、社区
1.应急管理服务中心
按照“业务相近”的原则,在现有的机构加挂应急管理服务中心,以灾害信息员为基础,整合其他人员,配备2名工作人员、实行AB岗。
2.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依托村(社区)群防群治队伍,组建不少于15人的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三、工作职责
(一)应急管理办公室、基层应急救援队伍
1.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风险辨识、风险管控、隐患查治、自然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值班值守、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职责,调度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开展辖区的安全培训。
2.基层应急救援队伍。配合应急管理办公室做好日常工作,开展执勤训练,常态化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助专业救援队伍开展数援。每半年至少进行1次防汛、防火、地震逃生等演练。
(二)应急管理服务中心、兼职应急救援队
1.应急管理服务中心。负责配合应急管理办公室,组织人员参加安全宣传教育培训,配合应急管理办公室开展日常检查,负责政策宣传、应急叫应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2.兼职应急救援队伍。负责配合救援队伍,组织村(社区)开展“最小应急单元演练”。汛期、极恶劣天气、相关突发事件等特殊时段开展值班值守、疏散警戒等。
四、运行机制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基层应急体系运行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一)党政领导负责机制
1.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对应急管理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第一副镇长(第一副主任)负分管领导责任,督促本辖区应急管理各类工作任务落实。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统筹开展急管理日常工作。
2.村(社区)应急管理服务中心由党总支书记任中心主任,对应急管理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二)突发事件联动处置工作机制
1.应急管理办公室、基层应急救援队伍
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建立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突发事件联动处置机制、工作体系和工作责任,指导村(社区)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办公室收到应急管理服务中心突发信息报告后立即上报区应急局,为区应急局提供有力辅助支持。
2.应急管理服务中心、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应急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与应急管理办公室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接收传达上级应急指令和预警信息,迅速反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和救援需求。
兼职应急救援队伍负责接到指令后,立即赶赴现场,配合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组织人员疏散、现场警戒、道路疏通等,防止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
(三)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1.区应急局结合各镇街实际特点,组织辖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管理服务中心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
2.镇(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推进本辖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宣传“五进”活动,普及安全和应急常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制定落实辖区内村、社区安全培训计划。
3.村(社区)应急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各类经营主体、重点人群,配合应急管理办公室开展每季度不少于1次的安全培训。配合专业救援队伍组织开展“最小单元应急救援演练”,每年不少于2次。
(四)经费资金、装备设施保障机制
1.区政府、各镇(街道)分级负责保障基层应急管理所需资金,主要用于保障应急管理机构和救援队伍的值班值守、装备购置等。
2.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管理服务中心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个体防护、安全检查、应急救援等装备。
(五)应急值班值守工作机制
1.应急管理办公室、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值班值守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值班人数,准确记录工作情况、工作交接班等内容,履行值班值守、信息收集和上传下达、应急响应和协调指挥等职责。构建信息报送网络,明确应急信息报送范围、程序、时效、流程,按规定及时报送信息。对易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事故灾害和险情,30分钟以内上报信息。
2.应急管理服务中心、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实行汛期、极端恶劣天气、相关突发事件等特殊时段值班制度。
五、物资储备
(一)镇、街道
1.镇、街道统筹辖区内资源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室),逐步储备一定量的救灾生活保障物资和先期抢险救援工具,由应急管理办公室进行日常管理维护。
2.镇、街道建立应急状态征用补偿机制,保障及时调用社会应急救援设备装备。
(二)村、社区
配备必要的救援工具,落实征用补偿机制,发生险情时及时调用社会物资。已建设的物资储备点由应急管理服务中心进行日常管理维护,也可交由镇(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
六、强化组织实施
(一)各镇(街道)党委政府要把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与重点工作统筹谍划、优先考虑,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加强资金保障,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二)2025年1月,全面铺开整体工作;3月底前,完成组织架构、责任网络、运行机制、力量装备等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