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区跨界水体联防联控情况汇报
烈山区高度重视跨界水体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通过明确目标、压实责任、精准施策,切实解决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的突出问题,及时消除污染隐患。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5年1-5月主要河流水质情况
1-5月,烈山区7个国控、省控、市控核地表水断面均达到考核水质要求,水质综合指数优于 2024 年同期水平。
国控断面:萧濉新河符离闸、沱河后常桥断面水质为III类,均达标。
省控断面: 新北沱河蔡桥闸、闸河君王桥断面水质为III类,龙岱河五宋路桥、孟沟入浍河口断面水质为IV类,均达标。
市控断面:孟沟淮六路桥断面水质为IV类,达标。
二、联防联控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链条管控入河排污口,消除污染源头
全面排查区域主要河流及其支流排污口、重点企业等。配合市局完成辖区萧濉新河、沱湖流域共46个入河排污口核查。对现有的17个入河排污口建立了“一口一档”档案资料,其中9个入河排污口已封堵,2个作为雨水排口,其余6个督促排污口设置单位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采用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检测的方式,对我区入河排污口进行水质监测,并把监测结果通报给相关单位,要求对超标的入河排污口采取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二)全流域协同河长制工作,提升治理效能
构建“属地镇办为主、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加强跨界河流巡查力度,及时沟通巡查中遇到问题与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切实履行各级河长职责。开展河湖“清四乱”、“清理河湖沟塘、改善人居环境”等专项整治行动,今年以来,开展龙岱河、新北沱河等河流的水面水草、垃圾等漂浮物进行打捞,共出动人员100余人次,大型水草打捞船1条,小型打捞船5条,清理水草、垃圾约230 余吨,有效改善水质。为了更好的保护水环境,
(三)全周期跟踪监测溯源,精准锁定隐患
根据《淮北市地表水水质考核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每两个月对约30个支沟点位开展监测,汛期或断面数据出现异常,按要求开展分段加密监测,对重要点位进行溯源排查,建立问题清单,及时整改。
(四)全维度谋划涉水项目,强化项目支撑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跨界水体生态修复能力,统筹推进新北沱河、沱河生态修复项目申报,计划通过湿地建设、岸线整治等工程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加快实施萧濉新河龙岱河生态修复项目。2024年我区成功申报萧濉新河-龙岱河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2899.89万元,目前,正在实施中。项目建设区段流域全长 41.87km,涉及治理的水域总面积2.51km2。主要工程内容为:生态护坡、生态缓冲带、河流水生态恢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水生动物)、节点净化湿地工程。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深化河湖长制,夯实治理基础。以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为导向,建立属地镇办为主、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综合施策、精准施策,强化河湖水生态治理“一盘棋”。加强跨界河流巡查力度,及时沟通巡查中遇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切实履行各级河长职责。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清理河湖沟塘、改善人居环境”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离田秸秆跟踪管控,建立离田秸秆 “收集 - 转运 - 利用” 闭环链条,严防农业面源污染入河,切实筑牢河道水环境安全防线,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二是强化联防联控,破解跨界难题。对水质明显较差的支流、排口、泵站等进行联合监测溯源,实现数据共享,上下游齐抓共管,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合力推进环境污染整治,改善跨界水体水质,确保跨界流域水环境安全。
三是推动生态修复项目提速,紧握项目抓手。强化资金保障与施工调度,确保萧濉新河龙岱河生态修复工程按期完工,同步加快新北沱河、沱河生态修复项目前期筹备,力争早日落地实施,持续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与生态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