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烈山 > 风景名胜

十里长山景区

发布时间:2024-03-15 09:07信息来源:匿名 阅读次数: 字体:【    】

这是一块待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景观有十里长山生态景观、竹邑城遗址、定陶县城、巴水野渡、彭桥夜月、捻寨遗址、老集古饶、赵家祠堂、草庙古村、十里长山战斗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赵集二级扬水站旧址等。

“十里长山”原属濉溪县管辖,位于濉溪南部地区。解放前在汴河两岸十里八乡久负盛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多次在此设过中共区级组织,如许坡区(赵集原名为许家坡)解放后又名为常山区、十里长山战斗遗址等,而且还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如《濉溪县志》载:赵集西村东依塔山,西傍巴河,南至大徐家,北接雷圩孜,南北600米,东西550米,有古城遗址沉沦地下,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石碑等,测定为春秋古城。《宿州志》又载:“今宿州西有诸阳山,古诸阳县城和古定陶县诚“。该地为“定陶县城”、“诸阳县古城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

所谓十里长山,从北边入山以南,沿途满山树木松林、青葱碧玉,蜿蜒十多里的巴水从秦闸穿过东去,沿堤又是树木琳琅,遮天蔽日,两边山势起伏,窄的河段“小桥流水”宽的林木茂密、一条巴河串起:“彭桥古渡”、“巴河夜月”、“渔歌唱晚”、蔡桥等景点传说,沿堤一派荒野自然生态,身临其境,又是一番情怀。

赵集北连老虎山、石山孜、新开发产业景观园区。南临豫、皖运输水道——新汴河、隋、唐大运河古遗址。西南又群山连绵直至蔡山矿。东有深厚红色文化的古饶集一山之隔,方园十多公里的丘岭山区也是泰山、龙脊山西南的余脉。山村里也有很多传说,如“罗成马陷淤泥河”“牛郎织女会孤山”等,还有《史记》记载的刘邦平叛,决战英布、彭越都在此地。十里长山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只是缺乏开发,若能与龙脊山、塔山、石山孜、新工业园区连片成网,以相城、濉溪县,宿县、永城为依托,再与一河之隔的“三铺八景”相联,开展古运河沿岸“休闲一日游”,资源是很有特色的。

十里长山具有原汁原味的山乡美,开展地方山村休闲游,十里长山不失为一个好去处,春天满山桃李、杏花开放!山下大片油菜花黄、映衬着远山的葱绿、农夫驱牛耕纭在殷红的田野里望着这七彩的山野景色、呼吸着山乡清新的田园气息、闻着鲜湿泥土的芳香,恍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令人陶醉的。

主要景观:

石山孜遗址

石山孜遗址位于淮北市经济开发区新区。遗址南依石山,山上纯石无土,怪石林立。据清光绪《凤阳府志》记载:“宿州西北50余里有石山,周围上一里许,纯石无土,介然独峙,层层叠起,嵌空玲珑,如雕如画。”当地村民相传是神仙杨二郎担山时掉下的扁担楔子,又称为“飞来峰”,因而被作为一座神山供奉。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石山孜遗址被文物部门发现。1987年安徽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复查,确定遗址东西长370米,南北宽350米,实际面积近12万平方米。1988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石山孜遗址组织第一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1992年、1993年又两次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三次考古发掘共清理灰坑395个,墓葬16座,房屋遗址15处,出土陶、石、骨、角器等文物近500件。经过碳十四年代测定,石山孜遗址所处时代距今约7000年。结合考古发掘各类出土文物遗存综合判断,石山孜遗址具有面积大、堆积厚、内涵丰富、出土器物特征明显的特点,时代明显早于邻近区域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同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代表裴里岗遗址的时代相近,但文化内涵与裴里岗文化遗址又相互独立。石山孜遗址作为皖北区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对深入研究淮河流域文明起源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1989年,石山孜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石山孜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邑城遗址

竹邑城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谷山行政村谷山村南侧。遗址现为农田,地形中间高四周低,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据《濉溪县志》记载:“竹邑城址在赵集以东约2000米处,东接幸福湖,南连诸阳山,北靠古竹山(谷山)”村村通水泥道穿越遗址北部,沿路有一条水沟,剖面可见有一层厚0.4-0.8米的板瓦、筒瓦、器物残片堆积,距地表约1.5米。据清光绪《宿州志》记载:“汉置竹县在古竹地,今在许家坡古竹山,后讹为孤处山。”《宿县县志》也是这样认为的,“刘宋时竹邑县废,并入杼秋(在今萧县西)。南梁复置竹邑县。古竹邑县地在古竹山,今符离西古饶镇附近。”据文献记载,竹邑城,汉为竹县属沛郡,王莽篡汉后竹县改称笃亭。东汉建武二十年,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辅为沛王,改笃亭为竹邑侯国。目前发现遗址为汉代城址,这对于研究淮北地区古代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竹邑城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集二级扬水站旧址

赵集二级扬水站旧址位于烈山区古饶镇徐庄行政村大徐家南600米。1976年,赵集人民公社学习大寨经验,决定建设扬水站,引扒河水解决长山以东大片农田灌溉问题。工程于1976年开工,1977年初秋基本完工。建成后曾为安徽省水利工程先进典型,时任省委主要领导前来视察调研。扬水站为东西走向,由雕凿的石块和水泥砌筑的二级调水渡槽上下石拱排成一排,绵延500余米,十分壮观。主体建筑由一级提水渡槽、蓄水池、二级提水渡槽、过山渡槽、二级提水机房等部分构成,两段高架渡槽共1015米(包括216米的过山渡槽),相对地面高度最高处达15米,宽1.4米。孔径为10米、5米、3米的石拱以及上下层大大小小的复孔,共计170孔,其中10米大跨的就有26孔。在一级提水高架渡槽的向阳面,镌刻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另一面是“农业学大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每个字一米见方,红漆涂染。另外还有“东方红拖拉机”、“三面红旗”浮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978年,淮北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适宜大规模农田灌溉的水利设施逐渐被废置。赵集二级扬水站旧址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建造,“农业学大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中国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2012年,赵集二级扬水站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