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区思政教育数字化育人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28 17:25信息来源:区教育局 作者:赵贵祥 况永夫 阅读次数: 字体:【    】

近年来,烈山区教育系统积极探索“红色基因+地域文化+数字技术”融合路径,着力构建思政教育数字化育人新格局,推动思政课程建设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数字赋能,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烈山区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努力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与沉浸感。依托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对《草庙村的烽火岁月》等红色史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打造“可听、可看、可感”的沉浸式“行走课堂”。古饶中心学校获评“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校”,榴园小学数字化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称号。全区形成20个数字化教学创新案例,开发50余个数字教学资源包,为“数字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烈山经验”。

协同联动,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烈山区以教研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古饶中心学校获评“市级红色教育示范校”,成立“古饶红色教育联盟”,定期开展红色思政课观摩与研讨活动,推动红色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榴园小学多次承办区、市级“大中小”思政课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形式,促进教学内容衔接、教学方法互鉴、教学成果共育,逐步形成全学段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融通并举,深化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烈山区注重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构建“红色+”课程体系,开设“红色文化”校本课程,通过情景短剧、辩论赛等形式深化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开发校本教材《榴园文化与精神》,系统介绍石榴文化与“四眼井精神”。将红色教育融入课程之中,如语文课讲英烈故事,数学课计算淮海战役物资运输,美术课绘制旧址地图,音乐课传唱红色歌曲,实现“课程皆育人、处处是思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