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深藏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丰富想象力及深刻文化意识。这些珍贵的非遗项目历经世代传承,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了紧密联结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在元宵佳节这个灯火阑珊、团圆温馨的传统节日里,记者走进了坐落于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洪庄村的洪禧工坊,深入探索其独特魅力。
裁剪、焊接、缝制……十余名村民正专心致志地在工坊内忙碌,一道道精细工序在他们手中流转,整个孔雀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包含了36道环节。
洪禧工坊位于洪庄村文化广场南,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生产编织、剪纸、泥塑等手工艺品。依托党支部+公司模式,工坊认真按照“产业集聚、创意研发、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文化旅游”的总体要求,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
“15年前,工坊精心制作的中国结和剪纸产品就已荣登‘国礼’之列,被赠予德国、英国、菲律宾等多个国家。”省人大代表、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洪庄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娟告诉记者,现如今该工坊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不仅为工坊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坐落于杨庄街道的铁运社区内,一座独具匠心的城市书屋以其醒目的“火车头”造型,吸引了众多群众的目光。
猜灯谜、吃元宵、画年画……书屋内正热热闹闹地举办着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大人们与小孩们欢聚一堂,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与幸福。
铁运社区作为一个典型的“矿退社区”,拥有常住人口5679人,其中老年人口占比显著。铁运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迎春介绍,社区创新性地设立了“居民会客厅”,精心组织各类社区文化活动,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幸福,共同构建一个充满温情与活力的铁运社区“幸福家”。
民俗文化有传承,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照亮着文化前行的道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列中来,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