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和小朋友们:
当前正值暑期尾声,天气仍较炎热,溺水风险持续存在。为守护生命安全,再次强调防溺水“关键知识”,请务必牢记并践行——先看近期我们身边的三起案例:
案例一:8月3日,在广西桂林杨堤码头附近,两名儿童不慎溺水,在水里拼命挣扎。危急时刻,多名船夫跳进漓江全力施救,最终,成功将儿童拉上竹筏。事后,桂林杨堤码头的工作人员表示,落水儿童是当地人,之前工作人员劝离了好几次,等工作人员走了他们又下水了,结果两人双双溺水,所幸被船夫及时发现,这才没有酿成悲剧。
案例二:8月10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下河沿村走失两名儿童,女孩5岁半,男孩4岁半。8月11日,当地派出所工作人员称,经搜救,已找到其中一名女孩的遗体。其中一名走失儿童的家长表示,两个孩子可能是去河边玩耍时不慎落水。目前,男孩还在搜救中,事件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案例三:8月2日,福建莆田湄洲岛的海边发生惊险一幕,一对母子在海边拍照时,男孩被卷入海中。眼看被大浪越卷越远,生死一线间,一名江西籍男性游客和救生员接力将男孩从汹涌的海浪中救上岸。
暑假已过大半,孩子们的安全始终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而防溺水工作更是重中之重,绝不容许有丝毫的麻痹大意。近期接连发生多起儿童溺水事故再次为我们敲响了生命安全的警钟。
一、家长篇:监护责任重于山
全程监管不松懈
带孩子游泳、玩水时,必须全程陪同,切勿低头看手机、聊天或离开视线;即使孩子在浅水区玩耍,也需保持一臂内的可触及距离。
选择安全场所
务必带孩子去正规游泳场馆(有救生员、资质齐全),远离野塘、水库、废弃矿坑、未开放海域等无安全保障的“野水域”——这些地方水下情况复杂(可能有暗流、深沟、水草),且无救援设施,是溺水事故高发区!
动态掌握行踪
孩子外出时,一定要问清“去哪里、和谁去、做什么”,并提前告知亲友其行程;若孩子未按时回家,务必第一时间联系查找,必要时报警。
教育引导要到位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讲清溺水的危险(如“水草会缠住腿”“水底泥土软容易陷”),强调“野泳=玩命”,拒绝同伴邀约去危险水域。
二、孩子篇:危险行为要杜绝
牢记防溺水“六不准”,并理解每一条背后的原因: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无论会不会游泳,单独下水都可能因突发状况(抽筋、体力不支)遇险,且无人及时救援。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同伴未必懂急救,盲目施救可能导致“连环溺水”(如手拉手拉人时被拖沉)。
不准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成年人具备判断危险和施救的能力,是孩子水中的“安全锚”。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陌生水域的水深、水温、暗流等未知,即使站在岸边也可能踩空滑落。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无救生员、无护栏的水域,一旦遇险难被发现、难获救。
不准擅自下水施救
发现同伴溺水,切不可直接跳水拉人!应立即呼救,或用长杆、衣物、救生圈等“延伸物”将同伴拉回岸边。
三、紧急情况:自救与他救的正确方法
如果自己不慎落水:
保持冷静!不要挣扎,尽量放松身体,仰躺漂浮(口鼻露出水面,双手划水保持平衡)。
若小腿或脚抽筋,先深吸一口气仰浮,用手扳住抽筋的脚趾向身体方向拉,缓解后再缓慢游回岸边。
若被水草缠绕,保持镇定,用手慢慢解开水草,或用脚踢开水草,切勿慌乱挣扎消耗体力。
如果同伴溺水:
第一时间大声呼救,寻求成人帮助(拨打110、120);
寻找身边的漂浮物(木棍、树枝、塑料桶、救生圈等)抛给溺水者,或用衣物打结成绳状拉拽;
绝对不要手拉手施救!落水者的挣扎可能导致施救者被拖入水中,造成更多伤亡。
四、特别提醒:警惕“沉默的溺水”
很多人以为溺水者会大声呼救、挥手挣扎,但实际情况中,真正的溺水往往是“无声”的:
溺水者可能因紧张无法发声,仅能“直立踩水”几秒后下沉;
头部可能在水面下,嘴巴时张时闭,眼神呆滞或紧闭;
身体可能垂直下沉,双腿无法蹬水,看似“站着”却无法移动。
因此,带孩子玩水时,即使孩子没喊“救命”,只要出现异常动作(如突然安静、拍水、举手求助),也要立刻警觉!
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无小事。让我们共同筑牢“家长监护+孩子自律+社会关注”的防护网,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假期!
愿每个家庭都能远离危险,拥抱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