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组织领航,凝聚和美乡村建设合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我区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凝聚三级书记齐抓共管合力。成立了由26家相关部门组成的“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专班,构建了和美乡村建设“1+6+N”政策体系,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二是健全推进机制。出台了《烈山区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方案》,锚定2027年远景目标,推出6个配套文件,精准破解组织领导、建设标准、申报审核、验收考核、督查调度等关键环节政策保障难题,同步制定20个专项工作方案,细化各部门职责与落实路径,压实压紧工作责任。
三是狠抓工作落实。2024年,多次召开面上调度会、点上推进会、项目研判会,聚焦示范村遴选、方案编制、项目建设等核心任务,为各村量身定制建设方案,推动项目提速增效。强化跟踪督导,全程对标任务清单、考核指标开展建设工作,全面排查了精品示范村、省市级中心村人居环境“疑难杂症”,建立问题台账,逐一销号清零,定期开展在建项目检查督查,发现问题督促立行立改,把好建设质量关。
二、统筹“两区”协同,驱动全域环境整治提升
一是因地制宜谋发展。秉承“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要求,统筹自然资源环境等本底资源完善各层次空间规划,完成烈山区村庄布局规划、东部山区概念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全域覆盖。东部沿山聚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蔬果特色农业与四季榴园、“龙脊天路”文旅产业优势,蹚出产业融合新路径;南部平原聚焦现代农业集聚区建设,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崛起。
二是典型示范促升级。聚焦精品示范村建设,对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进行系统性谋划,确保与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深度契合,凸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独特魅力。目前,我区在建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7个,建设数量居皖北第一,实施项目98个,总投资6亿元,各项目均达到年度序时进度,其中榴园村滑雪场、和村社区水果交易中心、小镇客厅等项目已竣工投产,效益初显。2024年,累计跨部门整合各类财政资金1.2亿元,用于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建“村村通”主干道、村庄支道、“户户通”道路125公里,铺设污水管网30公里,建成污水处理站5座、微型公厕96座等,乡村面貌提档升级。
三是集群联动立标杆。擘画“龙脊天路”沿线精品示范带建设蓝图,整合沿线乡村资源,激发集群发展效应。目前,“龙脊天路”沿线(南庄—黄营)8个村(社区),成功纳入省级精品示范村建设行列4个,蒋疃、青谷、太山、新园基本完成2025年申报方案编制,力争到2026年完美呈现主题鲜明、功能多样的和美乡村精品示范带,打造农文旅融合新样板。
三、坚持多元赋能,加速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产业赋能强根基。秉持产业兴村理念,做实乡村产业“里子”,全力培育招引富民产业。今年以来,古饶智慧农业产业园、润泽现代农业、依冉牛羊屠宰等项目投产达效,古饶星空田园综合体、龙脊山乡村木屋酒店、草庙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等项目加速推进,蔬果精深加工、食用菌示范基地等项目基本完成前期工作。持续推动石榴、苹果、肉牛等特色农业向深加工、文旅等领域延伸,为乡村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二是人才引育添活力。成立烈山区乡村振兴人才协会,汇聚各方人才力量,为“三农”高质量发展厚植人才沃土。坚持“引育并举”,开展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吸纳致富达人、乡村能人等各类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科技特派员对行政村进行全覆盖式“一对一”服务,2024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40人,产业带头人130人。与淮师大在粮食单产提升、科技小院等领域达成深度合作,为乡村产业发展聚集新动能。
三是创新理念增动能。健全政府投资、金融支持、社会投入联动机制,与农业银行淮北分行携手签订《金融支持和美乡村建设政银合作协议》,巧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专项债,保障资金“血脉畅通”。探索推广“一村一工坊”、“跨村联营、托管运营”等强村富民新路径,联农带农成效初显。推广乡村振兴积分超市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南园村党建引领“网格积分制”入选省级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继续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强化示范引领,着力打造一批精品示范村、示范片、风景线,努力在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走在前、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