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区2025年度慢性病及社会影响因素状况调查报告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时间:2025-11-12 10:28

烈山区2025年度慢性病及社会影响因素

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下称“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为摸清烈山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优化资源配置,确定公共卫生优先领域,评价慢性病防控效果,制定科学规范的慢性病防控对策与措施,烈山区20255月开展了慢性病及社会影响因素状况调查,通过收集资料、专项调查、科学客观分析,确定并获得了烈山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及居民健康影响因素。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人口学特征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烈山区常住人口249237人,男性122221人,女性127016人。

2024末户籍总人数302633人,比上年减少2468人,其中男性157525人,比2023年末减少1131人,女性146445人,比2023年末减少1137人。截至2024年末,全年出生人口1697人,死亡人口1265人。

二、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和期望寿命

《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显示,2024年烈山区共报告死亡个案1879例,总人群粗死亡率753.9010万。2024年前5位死亡率从高到低依次为:1.心脏病:死亡人数629人,占构成比33.51%;2.恶性肿瘤:死亡人数460人,占构成比24.51%;3.脑血管病:死亡人数346人,占构成比18.43%;4.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152人,占构成比8.10%;5.损伤及中毒:死亡人数115人,占构成比6.13%。近五年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始终占据死亡原因前三位,是烈山区居民的主要“杀手”。

三、核心调查结果

(一)主要慢性病情况

疾病类型

总体患病率

男性患病率

女性患病率

高血压

42.45

45.04

40.59

糖尿病

20.58

20.44

20.68

血脂异常

15.73

14.37

16.71

超重

42.65

44.04

41.64

肥胖

16.79

15.45

18.01

)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1.健康行为因素

(1)吸烟:1879岁居民吸烟率15.74%,男性(36.43%)远高于女性(0.88),男性吸烟人群集中在4060岁。

(2)饮酒:饮酒率21.39,男性(43.27)是女性(5.68)的7.6倍,过量饮酒比例占饮酒人群的32.1

(3)身体活动:高强度农业/家务活动比例60.59(女性65.86>男性53.27);中等强度运动(步行/球类等)仅25.98;高强度运动(跑步/游泳等)仅6.29(男性9.76>女性3.81),整体运动强度偏低。

2.膳食营养因素

调查显示:两口之家中52.36的家庭2个月内消耗500克食盐,66.19的家庭三个月内消耗5升食用油;三口之家中46.31的家庭2个月内消耗500克食盐,72.63的家庭三个月内消耗5升食用油。表明居民普遍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现象,该问题已成为慢性病的潜在风险因素。

)健康素养水平

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5.7,较2019年(21.92)提升3.78个百分点,但存在显著年龄差异:1839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38.2405924.560岁及以上仅16.3中老年人群健康知识获取与理解能力薄弱。

四、主要问题

(一)慢性病危害突出,防控压力大

2024年烈山区前三位死因(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均为慢性病,合计占总死亡人数的76.45%,是影响居民期望寿命的核心因素。其中,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42.45%,远超全国27.5%的平均水平且随年龄增长呈显著上升趋势,慢性病已成为居民健康的首要负担,给区域医疗卫生系统带来持续高压。

(二)健康生活方式普遍缺失

1.男性健康行为问题突出:18-79岁男性吸烟率36.43%、饮酒率43.27%,分别是女性的41倍、7.6倍,长期吸烟饮酒成为男性慢性病高发的重要诱因;​

2.膳食结构不合理:家庭食盐食用油摄入量远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高油高盐饮食加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3.运动强度不足:中等强度及以上运动比例仅25.98%,高强度运动比例不足7%,缺乏有效运动与超重(42.65%)、肥胖(16.79%)问题相互关联,形成“不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高发”的恶性循环。

(三)健康素养呈现“年龄断层”

中老年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不足20,中老年群体对慢性病早期筛查的重要性、规范用药的必要性、饮食运动干预的科学性等核心知识知晓率低,导致部分患者延误就诊时机,早诊早治率偏低,增加了并发症发生风险。

(四)医防融合机制不完善

1.基层筛查覆盖面不足:农村偏远地区、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慢性病筛查存在“盲区”,部分潜在患者未被及时发现

2.防诊治衔接不紧密:现有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未达预期,基层医疗机构对患者的随访频次、指标监测、生活方式指导等落实不到位;临床诊疗与公共卫生干预脱节,医院确诊的慢性病患者未及时纳入基层管理体系,健康档案更新不及时,形成“重治疗、轻预防、弱管理”的局面。

五、下一步计划

(一)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加强疾控体系与医疗体系、基层卫生体系的协同联动,统筹推进城乡、区域疾病防控工作,打破资源壁垒,促进优质公共卫生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实现全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均衡布局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建设紧密型医联体促进与优质医疗资源深度融合统筹共建,带动提升区域医疗机构诊疗水平。

(二)深化慢性病综合防控

深入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完善防治政策环境,引导全社会参与慢性病防控;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与干预,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全慢性病全程管理服务体系,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预期。

(三)加强重点人群健康促进

一是加大对青少年、老年人、农民和工人等重点人群以及慢性病防治知识、传染病防治知识和基本医疗知识等重点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健康教育手段,开发有针对性的健康传播材料和工具,协调专业机构及相关媒体,打造权威健康教育平台,开发多元化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增强传播内容活力,多角度、全方位传递准确的、可理解的、可操作的健康相关知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信息需求,让“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继续加强卫生健康与教育部门协作,提高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力争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使其终身受益。三是将中老年人作为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重点人群,研究制订针对不同疾病、不同健康问题的中老年人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不断创新提高中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