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区残联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在镇(街道)的鼎力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围绕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为科学谋划“十五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十四五”以来工作成效
(一)康复服务全面深化
累计安置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716人次进入定点康复机构开展系统性训练,助力他们提高身体机能、融入社会。为困难精神残疾人2127人次提供药费补助,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效控制病情,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特殊用品和辅助器具供应持续优化
1.辅助器具适配。为残疾儿童125人次适配辅助器具、矫形器,为残疾成年人597人次适配辅助器具或矫形器,如轮椅、拐杖、助行器、盲表、听书机、防褥疮床垫等,帮助残疾人解决出行、生活及工作中的困难,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2.辅助器具租赁点。2022年,在宋疃镇残疾人之家和烈山镇残疾人之家分别设立了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免费租赁服务试点开展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租赁服务工作。每个租赁服务点提供轮椅5辆、手杖5支、腋拐5副,满足伤残人士、老年人最基本、最迫切的临时性辅助器具需求。
(三)教育就业稳步推进
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与人社部门联合开展5轮就业援助月活动,提供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帮助残疾人了解就业市场;与税务部门联合深入企业宣传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与组织、人社等部门联合依托“美丽工坊”、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就近就便就业;组织就业招聘会、就业接洽见面会15场,搭建企业与残疾人沟通桥梁,帮助残疾人与企业面对面交流,促进双向选择,实现就业供需对接。扶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3家,帮助15名残疾人稳定就业,11名残疾人灵活就业。投入资金69.3万元,为211户自主就业创业的残疾人发放补贴,增强社会竞争力。
(三)残疾人公共服务更加有力
1.生活照料服务。实施“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为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其中居家托养服务530人次,寄宿制托养(包含日间照料)49人次,舒缓了残疾人家庭的照护压力。
2.教育服务。全面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2021-2024年累计为1559人次发放教育补助共116.4万元,补助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及高等教育阶段,保障残疾学生、残疾家庭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益。
3.无障碍改造服务。结合残疾人特点和需求,为全区582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确定改造内容,实施起居室、厅堂、厨房、卫生间、阳台、地面、通道、墙面、门窗等无障碍设施改造、排除用电安全隐患的水电线路改造和安全插座开关配置,以及辅助器具适配安装,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
4.文体服务。围绕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残疾预防日、特奥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19场主题宣传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通过发放宣传彩页、张贴宣传海报、悬挂条幅、播放宣传视频、群发政策短信等方式,广泛普及残疾预防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5场孤独症儿童融合活动,鼓励孤独症儿童与家长、普通儿童共同参与,促进社交互动,同时延伸康复服务至儿童家庭,通过家长培训、心理疏导、亲子融合活动等方式,舒缓家长长期照护压力,提升家庭康复能力。开展读书达人演讲比赛5场,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6场,送文化进新南、铁运社区,送文化进180户残疾人家庭,助力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二、存在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残疾人需求不匹配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残疾人对生活品质、就业层次、康复服务专业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目前相关资源和服务的供给未能跟上步伐。例如,现有的经济水平无法为残疾人免费提供智能手机、电动轮椅等高端康复设备,无法满足残疾人的需求;就业岗位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高,多数集中在简单体力劳动或低技能岗位,残疾人职业发展空间受限。
(二)社会观念有待转变
尽管开展活动营造扶残助残的氛围,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认为残疾人工作能力差、就业价值低,在就业、教育、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偏见和误解,阻碍了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
三、“十五五”发展思路
(一)强化康复服务供给
加大对康复服务机构的监管和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康复人才培养,通过与高校、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康复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人才队伍专业水平。打造医养康相结合的残疾人之家,通过引入先进康复技术和设备,为残疾人就近就便提供康复服务。组织开展残健融合、亲子融合等活动,为残疾人家庭赋能,提高康复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二)促进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开发针对性课程,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就业转化率。拓宽就业渠道,挖掘更多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推动残疾人在新兴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就业。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对残疾人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等,鼓励残疾人创业辐射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
(三)深化残疾预防与宣传教育
完善残疾预防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推动残疾预防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减少残疾发生。持续开展残疾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宣传形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公益广告、社区宣传等多种手段,广泛传播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和能力。加强对残疾人先进事迹的宣传,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四)推进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改革
在推动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办理上持续发力:开辟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窗口,设立残疾评定专家服务点,邀请医生现场评残,实现评定、办证、申请补贴等多项服务的一站式办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推动更多服务事项纳入“一件事”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