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共30天,较近十年常见的40天“加长版”三伏天足足少了10天,但夏季高温依旧,防暑降温不可松懈!
冷饮:少量适度食用能帮助消解暑热,过量易伤脾胃(儿童、孕妇、老人以及慢性病患者需慎食)。
空调:先制冷1小时降温, 再切换成除湿模式;温度设定在26至28摄氏度,除湿模式别久开,否则可能导致喉咙干痒、皮肤紧绷等不适。
晒背养生:辨证而行。适合冬天手脚冰凉、体内寒湿较重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以及患有皮肤病、容易上火、湿热体质等人群慎行。可以在上午8时至10时、下午3时至4时等日照相对温和的时间段进行。每次晒背15至20分钟,根据自身耐受度可循序渐进增加到30分钟,每周2至3次即可。若晒背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晒背并及时就医。
三伏贴:“三伏贴”源自明代古方“天灸”,以白芥子为核心,配伍干姜等温通药材,通过外用贴敷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古方最初专为哮喘人群研发,借助穴位发疱留痕的持续刺激发挥作用。经现代改良后,各医院依据不同人群体质辨证调配,孩子、老人、成人以及哮喘、慢阻肺病等患者,均可获得专属组方。
防中暑:重中之重三类中暑症状速判。其中,先兆中暑为出汗多、口渴、乏力、头晕,或小腿抽筋,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摄氏度);轻度中暑为先兆中暑+体温升高(38至40摄氏度)、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快而弱,可能出现一过性晕厥;重度中暑为高温下突然昏迷,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可危及生命,需要立即就医。
此外,防中暑举措有:高温时段少外出,空调房里避暑温;外出常备饮用水,渴时速饮润心脾;帽伞衣衫严防晒,硬装护体避烈日;露天重活宜少做,量力而为护健康;日日勤观天气讯,早筹良策少烦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