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时间:2011-01-04 15:54

 

 

烈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一篇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1

第一节  发展成就………………………………………………1

第二节  面临形势………………………………………………5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9

第二节  发展战略……………………………………………9

第三节  发展定位……………………………………………10

第四节  发展目标……………………………………………11

 

第二篇  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章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第一节  做新北部综合服务业区……………………………15

第二节  做强中部新型工业区………………………………15

第三节  做美东部山水旅游生态区…………………………16

第四  做特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16

第四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18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4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30

 

第三篇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第五章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一节  积极打造生态文化城区……………………………35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新型小城镇………………………………37

第三节  大力建设新农村综合体……………………………37

第六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39

第二节  完善城市减灾救灾设施……………………………40

第三节  推进信息化建设……………………………………40

第四节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40

 

第四篇  建设生态宜居、开放包容、和谐幸福新烈山

第七章  建设生态宜居新烈山

第一节  加强环境保护……………………………………42

第二节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42

第三节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48

第四节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49

第八章  建设开放包容新烈山

第一节  加快与淮北市一体化发展步伐……………………50

第二节  积极推进东向区域合作……………………………50

第三节  强力推进大招商、大开放……………………………51

第九章  建设和谐幸福新烈山

第一节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52

第二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55

第三节  强化社会公共管理…………………………………57

 

第五篇  强化保障措施,推进规划实施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优化发展环境………………………………………60

第二节  提高要素保障能力…………………………………60

第三节  深化各领域改革……………………………………62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63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是全面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期,是东部新城区和省级(烈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全面启动期,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攻坚期。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朝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烈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烈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烈山经济社会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发展合力,加快奋力崛起,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第一篇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统三化、五位一体”的总体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超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时期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预计“十一五”末,全区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亿元,比“十五”末翻了近两番,年均增长18.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0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8亿元,是2005年的2倍多,年均增长20.5%;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6亿元,年均增长6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76422.3,一产比重大幅下降,二产比重显著提高,产业结构加速向“二三一”转变。

“十一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十一五”时期地方财政收入及增长速度

 

 

“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速度

 

“十一五”时期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建设东进南扩,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扎实推进,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新东外环、长山南路、沱河东路、龙脊山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建成并投入使用,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东部新城教育园区和政务新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田水利、土地治理、“村村通”、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等项目顺利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园区发展取得突破。园区建设发展迅速,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已入驻企业5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亿元,2010年,正式获批为省级筹建经济开发区,园区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同时太山、古饶工业集中区建设积极加快推进,载体平台进一步拓展,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初见成效。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完成《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纲要(2009-2020年)》、《烈山区村庄布点规划》,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及试点镇、村居民集中区建设规划。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镇、村居民集中区建设扎实推进,初步形成了示范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发展格局。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7%;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是2005年的1.7倍,年均增长14.3%;深入开展环保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形势良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

 

“十一五”时期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及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社会改革稳步推进,先后深入实施了镇(办)财税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水管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和土地流转试点改革。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引进规模项目82个,累计利用内资179亿元,利用外资5395万美元。改革开放扎实推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改观的五年,是城乡统筹初见成效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面向未来,我们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逐渐复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继续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浪潮正在兴起,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将有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综观国内外发展的宏观形势,我区已经具备了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赶超的有利外部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区将进入人均GDP2000美元迈向5000美元的快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总体来看,我区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突出优势和良好机遇。

一、突出优势

一是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统筹发展初见成效,人民收入显著提高,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完全有能力在未来五年实现更大突破,取得更大成就。

二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烈山地处淮海经济区腹地,青阜、符夹铁路在我区青龙山火车站交汇,北靠欧亚大陆桥,东临京沪大动脉,西接京九大通道,合徐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处位于我区,临近连霍、京福高速公路,徐州、合肥、郑州机场环绕四周,距徐州观音机场50公里,距连云港港口200公里,全程高速直达机场和港口,青龙山港是淮北地区最大的内河码头,新濉河具有六级通航条件,我区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组成立体交通网,区位交通优势显著。

三是生产要素资源丰富。我区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地质储量和可供开发的资源有煤、高岭土、石灰石、铝、铁、铜等近20种;塌陷区水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我区腹地面积较大,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城市扩展具有一定空间。

四是城市转型意识强烈。淮北市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城市转型的步伐,烈山更是有针对性的采取了相应措施,为城市经济的顺利转型搭建平台,构筑了良好的基础。从政府到公众,城市转型必要性认识统一,城市转型意愿非常强烈,这有利于我区举全区之力,全面推动城市转型,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机遇

一是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未来五年,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我区临近长三角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和要素资源优势,随着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更加凸显,有利于我区进一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实现城市转型。

二是淮北经济开发区南移共建的机遇。“十二五”时期,烈山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淮北经济开发区南移与烈山经济开发区共建,淮北市将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这有利于烈山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扩区升级,促进我区园区经济做大做强。

三是淮北城市建设东进南扩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淮北市将大力实施“东进南扩”战略,重点建设东部新城区,教育、文化、卫生等优质公共资源逐渐向东部新区转移,我区作为东部新区的核心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业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四是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的机遇。淮北市作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将会继续获得资金和政策支持。我区既是淮北市城市建设“东进南扩”战略的核心区域,也是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区的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将对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五是全省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将进入全面展开、深入推进阶段,改革的范围更广、实施的力度更大,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成为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经济转型任务艰巨。我区属于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经济亟待转型,但我区经济结构单一,非煤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不高,经济转型压力大、任务重。

二是要素资源竞争激烈。我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短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竞争加剧,要素资源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是节能减排压力大。我区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粉尘、地表水、废气等环境污染严重,采煤塌陷区较多,土地资源破坏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四是城乡建设基础薄弱。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基础设施投入较少,主城区集聚力不强,宋疃、古饶两镇基础较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城乡一体化建设基础薄弱,城乡统筹发展压力较大。

综观全局,“十二五”时期,是一个充满机遇、富有挑战的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立足区情,着眼全局,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转型发展不动摇,坚持统筹发展不动摇,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真抓实干,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突破各种障碍和瓶颈制约,努力实现烈山经济社会新跨越,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赶超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根本,紧紧围绕进位赶超,跻身皖北振兴前列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工业强区、商贸富区、科教兴区、开放活区四大战略,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城区扩容、承接合作、统筹发展、民生和谐、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加快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新烈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发展战略

工业强区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优化提升机械制造和新型建材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突破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烈山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引进优势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新跨越。

商贸富区战略。着力优化城区商贸环境,加快完善流通体系,以商贸集聚人气、吸纳就业,打造淮北市功能齐备的新兴商贸中心。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构建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升城乡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繁荣、人民富足。

科教兴区战略。以东部新城职教园区为依托,集聚科教资源,立足骨干高新企业和科技孵化平台,完善创新机制,鼓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教育、产业良性互动。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育用好实用技术型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市场、资本有机结合,为富民强区提供坚强的智力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支持。

开放活区战略。积极推进大开放、大合作,全面参与淮北东部新城建设,加快与淮北市基础设施等的无缝对接;加强与周边市县区域合作,合力打造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格局;在淮海经济区中找准发展定位,拓宽发展空间,谋求互利互惠的共赢发展。坚持“大招商、大发展”理念,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第三节  发展定位

淮海地区电力能源基地。大力推进“煤电转换”,依托优质煤炭资源,发挥国安电力、虎山电厂及平山电厂等大型电力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配套发展电力能源相关产业,建设淮北电力能源基地,为我市乃至淮海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动力支持。

淮北生态文化核心区。呼应淮北城市东进南扩战略,积极承接教育、文化、卫生等优质公共资源,着力增强城市内涵。以“两山两湖”为依托,优化开发城区山水资源,深入挖掘洪庄民俗、文化资源,促成传统旅游观光与现代时尚休闲有机融合,打造淮北宜居宜业宜学的生态文化核心区。

淮北城市转型样板区。顺应我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需要,以老城改造和东部新城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发展现代服务经济,使服务业成为带动城市转型的战略重点;以工业园区为依托,集聚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规模化、标准化为方向,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促进三次产业全面转型提升。加大环境修复和土地复垦,优化城乡环境,努力走在淮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前列。

淮北城乡统筹示范区。以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以新老城区、小城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载体,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谋求突破,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城乡差距显著缩小的淮北城乡统筹示范区。

淮北产业承接主平台。紧抓烈山经济开发区升级省级开发区以及与淮北市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机遇,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积极承接市内外产业转移。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建设特色园区,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向园区集聚。逐步完善园区生活功能,将开发区打造成淮北最适宜创业和人居的产业发展平台。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淮北领先、皖北争先”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全力实施“621百亿烈山,441跨越行动”。即:“十二五”全区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0亿元,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迈上百亿平台;打造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培育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四大现代服务业,将烈山经济开发区建设成销售经营收入超百亿元园区。经过五年时间,在经济总量、城乡建设、人民生活、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大跃升、大改善、大跨越。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20%,人均GDP超过3万元;全区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20%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3.76422.3调整为765:28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第三产业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城乡建设更加协调。东部新城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全面推进,城区规模大幅拓展,城区功能全面完善。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农民基本实现集中居住,村容村貌显著改观;覆盖城乡的道路交通、安全供水、广播电视、通讯网络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努力实现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提高。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超过55000元,年均增长14%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年均增长14%以上;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左右。

公共服务日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教育布局更加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100%,高中毛入学率达85%以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参合率力争达到100%;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节能减排取得实效,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修复。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五年累计减少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乡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烈山区“十二五”主要指标预测

 

   

2010

预测值

2015

目标值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3

125

20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1430

33000

18

预期性

3

三次产业比例

13.76422.3

7:6528

 

预期性

4

财政收入(亿元)

2.8

>10

>30

预期性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2

5年累计99.6

>200

5年累计600

>35

预期性

6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1

27

20

预期性

7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10

>35

 

预期性

8

城镇化率(%)

36

>65

 

预期性

9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

 

85

 

预期性

10

人口自然增长率()

35

 

6

约束性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预期性

12

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

28000

>55000

>14

预期性

1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300

>10000

>14

预期性

14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15

约束性

1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5

 

约束性

16

绿化覆盖率(%)

 

>40

 

约束性

 

注:表中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为现价,年均增速为可比价,其余指标均为现价,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篇  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章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立足我区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北部综合服务业区、东部山水旅游生态区、中部新型工业区和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大板块”的产业格局。

 

第一节  做新北部综合服务业区

主要包括我区老城区和新城区。充分把握淮北市东部新城烈山组团建设机遇,紧跟我区新城大建设、老城大改造步伐,加快推进城区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老城区发展餐饮、商贸、房地产、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依托南湖和相湖等旅游区发展休闲服务业,重点扶持新城区发展商务、物流、信息、科技、金融、创意、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第二节  做强中部新型工业区

主要包括以烈山经济开发区为主、宝迪、新蔡、刘庄等工业园为支撑的中部区域。加快烈山经济开发区建设,东部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工业片区加快产业承接步伐,重点发展纺织服装、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西部工业片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加快宝迪食品工业园建设,鼓励发展肉制品精深加工,壮大食品加工业规模。呼应经济开发区和宝迪食品工业园发展,重点扶持新蔡、刘庄提升发展机械制造业,合理引导太山工业园发展新型建材业,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

 

第三节  做美东部山水旅游生态区

主要包括我区城区东部花家湖和龙脊山两大片区。充分利用我区东部山水旅游资源,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投资机构合资合作,构建高标准休闲服务、自然山水、宗教体验风景区,重点发展花家湖养生休闲度假区和龙脊山文化宗教体验、休闲度假区,呼应南湖生态湿地、洪庄生态文化等景区建设,提升烈山生态文化旅游知名度,打造淮北市山水休闲旅游核心区。

 

第四节  做特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主要包括古饶镇南部和宋疃镇东南部等区域。加快推进农业南移,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加强粮油种植、畜牧养殖、林果种植和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着力构建“一带三园”产业布局,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四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目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淮北市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典范。

 

第一节  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以烈山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工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全力推进烈山经济开发区大建设,强力实施企业壮大工程,加快发展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十二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200家,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一、促进烈山经济开发区大发展

紧抓烈山经济开发区升级建设及淮北市经济开发区扩区南移机遇,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思路,加强产业培育发展,加快“园中园”建设,着力构建我区产业和资本集聚平台,打造全区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大骨干企业引进培育力度,引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的协作体系,重点培育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拓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将烈山经济开发区打造成我区现代工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构建特色“园中园”。依托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园区,围绕园区产业集群化瓶颈,加大补链式产业项目承接培育力度,加快集聚发展协作配套企业,将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成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发挥东部新城高教园区科技优势,谋划建设综合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平台,着力发展国家及省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推进合作共建。充分发挥烈山经济开发区后发优势,积极吸引市经济开发区等周边产业发达地区的骨干企业迁移入驻,集聚壮大骨干企业群体。围绕构建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特色重点产业集群,重点瞄准部分发达地区产业整体转移需求,通过以“商”引“商”,以“小”引“大”,以“大”带“小”等产业链招商方式,全力引进组团式产业资本,弥补产业链薄弱环节,积极承接发展配套型产业项目,促成产业链围绕核心、关键环节向上下游延伸。瞄准部分发达地区产业整体转移需求,规划建设产业合作共建园区,以合作共建促园区发展。

对接市经济开发区。积极利用市经济开发区南移拓展的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开发区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工作,创造条件争取市经济开发区尽早迁移共建。充分利用淮北经济开发区在资本运作、企业资源等方面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共建步伐,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发展,不断提升烈山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平,做大产业规模,集聚企业资源,做强主导产业。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规模化、品牌化为导向,坚持引进承接和创新发展,着力壮大食品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纺织服装业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

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重点引导畜禽肉食品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果酒(汁)饮料和粮食加工行业,稳步壮大食品加工业规模。肉制品加工。依托宝迪食品科技城,稳步扩大猪、肉鸡等畜禽屠宰规模,大力发展肉制品精深加工。引进集聚中小肉制品深加工企业,壮大肉食品加工业。果酒、果蔬汁加工。积极引进果蔬汁加工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发石榴汁、石榴茶、苹果酒等系列产品,积极推动果蔬加工综合利用项目,着力打造“塔仙”等果蔬汁、果酒知名品牌,加快果酒、果蔬汁加工业发展。粮食加工。扶持七彩红薯有机食品加工生产,加快传统面食加工业整合步伐,引进面制品骨干企业,积极发展专用粉、速冻、焙烤类食品等产品。到2015年,食品加工业产值达70亿元以上。

壮大升级装备制造业。规划建设新型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强产业承接发展,积极引进汽车配件、特色装备、农用机械等行业,重点在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等行业取得突破,促成装备制造业新型化发展。鼓励刘庄、新蔡园区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巩固提升矿山机械和钢结构制造业水平。引导福乐定、三诚重工、华星工贸等企业稳步发展矿山机械制造,支持福源钢构等企业生产钢结构产品,扩大钢结构加工业规模。到2015年,机械制造业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

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业。积极吸引淮北华孚、维科等企业入驻烈山经济开发区,依托骨干企业建成纺织服装产业园。利用淮北市良好的纺织服装产业基础,着力引进纺织服装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推广应用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加快推进棉纺织、色纺纱、高档服装面料、印染整理等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天然彩棉及高档针织服装加工项目,配套发展服装辅料生产项目,重点形成纺织印染、特种纺织品、服装加工三大产业链条,加速集聚壮大纺织服装业。到2015年,纺织服装业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十二五”时期工业重点项目

食品加工业。宝迪食品科技城项目,安徽宝迪肉类食品公司建设,总投资68亿,建成食品加工及相关产业等11个项目。鹿茸酒业项目,由淮北宏阳鹿茸酒厂建设,建成年产6000吨保健酒生产线。

装备制造业。福乐定工业园:淮北福乐定公司,建设机械配件项目及节能矿用灯具项目。三诚重工:淮北三诚五金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建筑机械成套设备、合金铸造产品、PC钢棒及相关产品。永进配件:淮北永进工矿配件公司,年产2万套工矿配件、矿用机电设备及其他相关产品。

纺织服装业。奥克斯制衣项目,建成年加工衣服2万件生产线。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跟进国家及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坚持“高标准切入、高规格推进”的发展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351”跨越行动,培育壮大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拓宽产业发展新领域,力争到2015年,全区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

扶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现有良好产业基础,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增强产业承接集聚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生物医药企业,扶持建立研发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加速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宝迪积极开发利用畜禽血液、骨组织、动物内脏、血浆、血球蛋白粉等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鼓励科宝生物、巴迪生物、领航生物等企业扩大医药中间体生产规模,扶持骨干企业延伸发展化学合成药物,重点引进、生产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的生物药物及疫苗,积极拓展现代中药、小分子药和现代试剂等领域药物生产,配套发展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全力打造我省新兴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40亿元以上。

鼓励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塑胶化工骨干企业,加快生产聚氨酯板、聚氨酯筛网、各类聚氨酯配件等新产品,拓展新型橡胶制品系列产品,壮大高耐磨筛网制造规模。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丰富的原辅料资源,引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涂料等新型建筑材料,支持陶瓷建材骨干企业加强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发展中高档瓷砖、新型PPR管、新型混凝土管桩等建材新产品。鼓励发展高强高韧和优异成形性能铝合金材料,加快发展系列化、高安全性、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轻质承载件和轻质耐热耐蚀件等产品。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围绕三大电厂电力产业发展,引进IGCC清洁煤发电技术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智能化用户电表、高压多功能计量箱等智能电网关联产品,突破发展清洁煤技术设备、智能电网设备等制造行业。支持磷酸锂铁纳米材料项目建设,延伸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高性能电机等产品,积极发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组件等光伏产业。依托原料和电力产业优势,引进发展生物质能发电,支持中小型沼气直燃发电。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20亿元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351”跨越行动

引进发展重大项目。强化政策扶持,依托中矿大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超前谋划储备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新能源汽车电池、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库,重点建设30个左右重大项目。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科宝、巴迪等高技术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进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在我区建立生产基地,到2015年,引进培育5个左右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打造淮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着力推进产业承接发展,科学引导要素资源集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淮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

生物医药。巴迪生物医药项目,建成年产40 00060 000公斤的碳青霉烯系列医药中间体及药品生产线,批量生产碳青霉系列中间体20多个品种。16DPA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建设7-去氢胆固醇生产线,形成1007-去氢胆固醇、60016DPA的生产能力及其它相关4个项目。

新材料。精细筛网项目,安徽方圆塑胶有限公司建设高耐磨聚氨酯筛网。聚氨酯轮胎项目,安徽方圆塑胶有限公司建设重型工程载重轮胎。

新能源。酸锂铁纳米材料项目,江苏福瑞士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设年产能1800吨磷酸锂铁电池。

产业基地。中国矿大科技园孵化基地项目,中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期占地100亩建设总部基地及专家工作室。

四、实施企业壮大工程

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坚持“移植+培育”发展理念,实施企业壮大工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中小企业,形成骨干企业优大、中小企业专特的企业发展新局面。加大央企和战略投资者引进力度,鼓励骨干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资合作,采取多种方式扩张规模,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增强骨干企业辐射带动力。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高中小企业产业配套协作水平和规模,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行业小巨人。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超20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50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5家。

五、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积极接受长三角、合肥等地创新辐射,加快集聚创新要素,重点建设中矿大科技孵化基地,创建肉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研发中心。鼓励宝迪、科宝等企业加快与国内外大型企业技术合作,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共建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建立长期技术战略联盟,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建立完善创新扶持机制,培育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创新服务体系,营造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顺应我区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需要,配合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30亿元。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高起点建设淮北现代物流广场,形成集货运、仓储、货代、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中心,充分利用青龙山铁路编组站的优势,规划建设工业品、大宗农副产品等专业物流中心,配套建设一批配送分拨中心,完善综合物流运输网络,打造服务淮北市、辐射皖北地区的现代物流基地。重点支持农资物流、农副产品物流、日用消费品物流、邮政物流等行业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围绕我区主导产业需求,鼓励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制造业物流、冷链物流、配送物流等物流服务。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加盟连锁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对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托管,大力发展制造业物流、配送物流等新型物流服务,培育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企业对内部物流和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完善供应链管理,推进企业管理资源从企业内部向外部扩展。开展传统交易市场信息化建设、经营业态创新、产业链条延伸、集聚集约发展等升级改造试点。加快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

二、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

以新区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为契机,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中介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鼓励发展工业设计、广告业等创意服务,积极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等资产管理服务,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不断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加快形成新区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工程咨询、法律、会计、评估、广告、策划、就业和劳务中介等商务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引进培育电子商务、网上办公、公共信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物联网等信息服务业,满足不同层次企业信息服务需求。

积极发展金融业。大力吸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机构、网点和办事处,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和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建立银政企沟通机制,搭建银企合作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洽谈、金融新业务和新产品推介活动,建立良好的政银、银企关系,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打造商务服务基地。依托地质公园、淮北师范大学平台,对接产业园区和企业发展,重点布局金融、信息、创意等商务服务机构,提供营销、检测、培训、电子商务、结算等各类商务服务,满足企业生产性服务需求。积极吸引大型商务服务业企业落户我区,大力扶持本地商务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推动组建商务服务业中小企业联盟,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不断扩大我区商务服务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三、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深入挖掘“两山两湖”山水文化内涵,促进山水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积极推进工业设计、商业营销、教育策划、休闲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影视、动漫、文化体验等新兴文化业态。推进与省内外演艺娱乐等文化企业开展合作,力争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突破发展,努力成为我区服务经济的新增长点。深入挖掘“两山两湖”山水文化、洪庄民俗文化的内涵,强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对接与合作,努力打造淮北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商业营销、教育策划、休闲娱乐等创意服务,鼓励发展影视、动漫、文化体验等新兴文化业态,力争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突破发展,成为我区服务经济的新增长点。

立足洪庄民俗文化特点,加强与大型企业合作,高起点打造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文化创意与休闲旅游、商业经营相结合,合理布局文化区、产业园、工艺品区等主题功能区,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形成文化创意休闲商业综合体。大力引进民俗文化带头人和民间绝活项目,注重文化的独特性、持续性和参与性,重点发展中国结、刻纸、剪纸、根雕等民俗工艺项目,不断扩大洪庄新农村文化的影响力。

四、推动发展休闲旅游业

坚持“大旅游”发展思路,立足南湖、花家湖、塔山、龙脊山资源优势,做好“两山两湖”山水旅游文章,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水旅游品牌。结合塌陷区治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垂钓、泳场、水景、观光、科普等特色旅游产品,营造独特的临水亲水景观,加快形成旅游消费的新亮点。依托洪庄新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庄旅游,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起来,着力延伸旅游产业链。

加强与濉溪县、淮北市及其他地区联动发展,积极融入淮北市“百湖相城、运河故地”旅游业发展布局,加强与淮北隋唐大运河遗址、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徐州云龙山公园、淮南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周边县市的旅游景点合作,加快形成跨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探索区域合作发展模式,极推介烈山旅游,建立面向长三角的旅游营销中心,极推介烈山旅游资源,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旅游消费市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酒店、餐饮、娱乐、旅游商品生产等配套产业发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支持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在我区布局。

五、提升发展商贸和居民服务业

紧密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快培育重点商区和特色街区。高起点规划建设南湖世纪广场、南湖迎宾馆、中联世纪广场等重点商区,积极推进南湖西岸景观、相湖新区等特色街区建设,建设一批酒店宾馆、商务会所、大型购物中心、品牌超市、美食广场等,打造淮北市重要的商贸服务区。推进大众化、特色化、连锁型餐饮及酒店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专卖店、便民店、电子商务等商贸新业态。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略,继续推进“千乡万村”市场工程,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和“双百市场工程”,畅通农资供应和农产品购销渠道,支持农村连锁经营和配送服务发展,引导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积极引进培育发展大型流通企业,提升我区商贸服务企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居民服务业。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待业人员和广大社区居民,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养老托幼、商品配送、物业管理、上门维修、社区文化、社区健身、废旧物资回收等社区服务业。在城区新建和旧城改造中,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社区超市、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商业网点,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社区商业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产业,鼓励个人和企业兴办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完善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增加中低价位商品住房供给,满足居民自主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危旧房改造和拆迁安置用房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建设“宜居烈山”。

服务业重点项目

▲万达商务中心:南通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占地3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商务会所、服务中心、休闲餐饮及相关配套设施。

▲宋庄后山旅游综合开发:华煤集团,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旅游开发、商务酒店、休闲餐饮、拓展中心、农家乐服务中心、石榴自由采摘园、特种养殖及经济林种植等。

▲龙脊山旅游综合开发:淮北万象开发公司,投资40亿元,规划建设5A级风景区。

▲南湖西岸景观建设:淮北新湖置业有限公司,绿化、亮化、亭台楼阁、餐饮娱乐、码头、湖堤的整治。

▲南湖迎宾馆:台湾唯一集团,五星级旅游酒店。

▲南湖世纪广场:浙江永嘉3G数码广场有限公司,占地130亩,建设内容包括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中西餐饮、美容健身、文娱场所、家居生活馆、商务酒店、公寓、小高层写字楼及其他公共服务业态。

老猫洞生态园:主要发展商贸旅游,建设酒店、商务、炉窑开发。

▲淮北现代物流广场:规划2000亩,建设汽车、钢材等大型贸易物流市场。

▲相湖开发:相湖整体旅游开发。

▲政务新区南商业综合体浙江意闲投资有限公司,主要建设集运输、仓储、配送、装卸、加工、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策划与咨询、供应链管理服务、商贸以及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

▲至善物流:无锡至善物流运输有限公司,建设内容为综合商业街开发、商务酒店、大型购物中心、餐饮娱乐中心、商务写字楼、公寓及其他配套设施等。

▲洪庄文化产业基地项目:投资4.2亿元,建设民俗文化产业园、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婚庆主题园、运动休闲区等文化休闲商贸综合体及配套设施建设。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实施“一带三园”现代农业布局,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打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9亿元以上。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积极构建“一带三园”农业布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林果、设施农业等特色优势农业。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淮北市打造“小麦千斤市”和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认真落实粮食补贴、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发展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粮食生产。加快推广良种良法和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总产量。

发展壮大畜牧业。以宝迪畜牧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生猪养殖为重点,积极培育规模养殖大户,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业。结合城区规模养殖场搬迁,加快推进标准化生猪、肉牛养殖场建设,重点在宋疃、古饶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以沼气为核心,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沿马闸路、古赵路构建以“猪--果”、“猪--菜”、“猪--粮“和“猪--鱼”为主的畜禽生态养殖带。到2015年,全区生猪出栏量达到70万头,肉类总产量达3万吨。

加快发展林果业。根据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重点在烈山镇南庄村建设以花卉、园艺、苗圃为主的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壮大特色林果经济,扩大中东部山区塔山石榴、和村苹果、谷山柿子、周圩黄花酥梨、黄营灵枣等特色林果种植面积。注重林果品种改良,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不断提升特色林果的品质和产量。到2015年,林果面积力争达到10万亩,其中石榴面积达到8万亩,林果总产量达到2万吨。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城郊“菜篮子”基地建设,围饶蔬菜等设施农业,在宋疃马桥,古饶双河两个片区发展两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建设洪庄村、黄桥村等蔬菜种植基地和宋疃、古饶食用菌基地。积极进行蔬菜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提高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增长,复种指数提高,产量逐年增加。

“一带三园”现代农业布局

▲养殖带:沿马闸路、古赵路发展以猪—沼—菜或猪—沼---鱼等为主的畜禽生态养殖带。

▲烈山镇南庄片区: 发展以花卉、园艺、苗圃、蔬菜为主的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

▲宋疃镇马桥片区:包括黄营村、东风村、君王村一带,发展以蔬菜、露天设施农业为主的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

▲古饶镇双河片区:包括大何村、双河村、秦楼村和王店村一带,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的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完善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围绕畜牧、林果、蔬菜等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宝迪食品、宝迪禽业、科宝生物、天贝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

切实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肉类食品深加工,逐步向冷鲜肉、分类小包装方向发展,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加强对畜禽血液、骨组织、动物内脏、饲料及血浆、血球蛋白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利用。加大林果、蔬菜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发展天然果肉果汁、复合果蔬汁、果酒、果肉罐头、方便蔬菜、休闲蔬菜等产品。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积极规范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创办或领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85家以上,土地流转面积达29000亩。

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粮食、畜牧、林果、蔬菜等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宝迪、科宝等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三、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开展新型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整合农技、畜牧、水利、种子、农机等农业服务机构,加强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化的综合服务。探索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引进、繁育和推广适合我区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良种,重点建设生猪、蔬菜、石榴、苹果等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扩大种养业良种覆盖率。建设动物防疫监督站,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建立完善疫情报告、预警、应急机制。加强村镇畜牧兽医队伍的管理,提高村镇动物防疫队伍素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高农业生态监控预警能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水体污染,保护和改善我区农业生态环境。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重点实施古饶镇大何村土地治理、王店村土地整理等项目,确保201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479公顷。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改造中低产田,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实施王引河治理等小流域综合整治及河道治理工程。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建和修复塘坝,灌排站,机井,大、中、小、田头沟及其配套桥、涵、闸,灌溉渠道(管道),逐步完善农田灌溉、除涝体系,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确保工程发挥持久稳定效益。“十二五”期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除涝面积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亩,全面提高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古饶小麦产业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新建和修复大中小中沟桥50座、机井20眼、疏浚沟渠41km以及新型农机装备和关键技术转化能力建设大中小沟桥梁126座,机井110眼,疏浚沟渠38公里,铺设道路15公里。

▲土地治理项目:古饶镇大何村建设大中小沟桥梁126座,机井110眼,疏浚沟渠38公里,铺设道路15公里;王店村土地整理面积619.50公顷,其中耕地511.33公顷、农村道路22.98共公顷、坑塘水面12.64公顷、农田水利用地22.56公顷、农村居民点10.95公顷、独立工矿用地2.20公顷,其他未利用地0.62公顷。

▲蔬菜、养殖小区建设:振北养殖,利用山坡栽种水果,建设养殖场;规模养殖场搬迁,城区规划内养殖场整体搬迁;肉牛养殖项目,建设万头牛养殖场;规模生态养殖场项目。

▲农田水利工程:新打机井、桥梁,疏浚大沟等;王引河治理:疏浚王引河9.5公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

▲城区东部山场绿化:完成绿化面积11000亩;东部山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3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2.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经果林苗圃基地建设项目。

▲花家湖生态水产养殖及旅游开发项目。


第三篇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第五章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以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围绕老城区、新城区和开发区建设,积极打造生态文化城区,加快发展新型小城镇,大力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努力构建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第一节  积极打造生态文化城区

改造老城区抓住我区“郊区向城区转变”历史机遇,按照“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发展思路,稳妥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和南湖景区建设。加快烈山镇旧城、杨庄街道等老街道改造,重点推进南湖世纪广场、南湖迎宾馆、香港街改造等重大商贸项目,新建烈山花园等一批高质量的精品社区,完善老城区的居住、商贸、休闲功能。加强道路、广场、公园绿化,推进雷河河道整治,着力营造优越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老城区的城市形象,打造我区商贸、餐饮、文娱服务中心区;按照“一心三片区”规划,重点建设南湖景区,继续推进滨湖绿化景观带和重要景观节点建设,打造南湖景观核心,加快推进西部相湖开发,积极建设北部城市RBD核心区和南部居住发展区,全力打造淮北市及我区生态、宜居、休闲、旅游核心区。

建设新城区。借助淮北市市区“东扩南移”历史机遇,积极呼应、主动融入淮北城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政务文化区、公共生活区、职教园区和休闲度假区。重点推进烈山政务行政中心建设,加快完善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等市政基础设施,积极协助实施淮北师范大学、市委党校、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市一中新校区、市人民医院分院等重点项目,加快开发花家湖、龙脊山等山水旅游资源,配套建设商业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和居民社区,打造淮北市商务办公、教育科研、休闲旅游新城区。注重新城区形象和景观设计,营造特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建筑景观,彰显新城区文化内涵,提高新城区品位,把新城区建设成为文化深厚、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淮北市城区发展新标杆。

发展开发区。紧紧抓住淮北市经济开发区南移及烈山经济开发区扩区升级建设机遇,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品味”的发展思路,统一规划建设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办公和文化娱乐区,加快完善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燃气、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商业、教育、医疗、体育、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推进园区管委会大楼、拆迁安置小区和工业配套生活居住区建设。积极完善经济开发区的城镇功能,拓展烈山城区发展的空间,打造一个居住、就业相对平衡,投资环境优越的南部综合新城区。

“十二五”时期开发区重大项目

道路设施。拓宽S101省道、南延梧桐南路、新修刁山路、汴河路、新湖路、土山路、陈山路等园区主要交通道路,新濉河新建桥梁两座,构建开发区主要路网。

给排水、电力等设施。结合淮北市市政管网系统建设,完成平山电厂建设及园区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管线铺设,筹划建设污水处理厂。

配套服务设施。由园区管委会配合拆迁安置配套学校、医院、居住、公寓、商业服务等设施,建设园区综合研发楼、技能培训基地及标准化厂房等设施。

环境和社区设施。新濉河综合治理项目,主要包括清淤、护坡、防洪通道、景观带等工程。社区设施主要依托拆迁工作,拆迁恢复赵楼、平山、况楼、谷山、殷楼、土山、刁山村等地区住宅楼约142万平方米。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新型小城镇

以建设新型小城镇为目标,加快贯彻实施烈山镇、宋疃镇、古饶镇发展和建设规划。烈山镇抓住淮北市区东扩南移机遇,加快融入淮北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资源、产业优势,建设烈山区政治、商贸、文化中心。重点推进镇政府东迁,加快蔡里街建设,按照楚风汉韵的风格,打造蔡顺故里,把蔡里街建成东部新城区次中心;宋疃镇发挥境内大企业优势,发展工业经济,打造烈山工业重镇。加快推进马桥街改造,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扩大辐射范围,促进人口集聚,建成城乡结合部的重要特色街;古饶镇作为新城区的近郊镇和宿州市、淮北市的节点镇,重点推进赵集街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成烈山区的次中心。到2015年,初步将烈山、宋疃、古饶三镇建成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综合实力较强的新型小城镇。

 

第三节  大力建设新农村综合体

按照“统一规划、政策引导、尊重群众、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据我区现有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有序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向集中居住区集中。科学规划村庄布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村庄建设模式,重点建设宋庄新村、新园新村、古饶新村、黄营新村、大何新村、秦楼新村、蔡桥新村、张庄新村、双河新村等中心村居民点和新安社区,凤凰新村,土楼、土型社区等城镇社区安置点。强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合理规划建设农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绿化、电信、广播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休闲广场、文化室、文体活动中心(室)等文化休闲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着力打造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综合配套的新农村综合体。

 

城乡一体化重点建设项目

 

▲烈山区政务中心:建设新的综合办公区和便民服务区。

▲烈山花园: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安置6000人的居民集中小区及基础配套设施。

▲花家湖新村:规划建设12万平方米,800余户居民集中小区及基础配套设施。

▲吴山口明珠小区: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的居民集中小区,5000余人的居民集中小区及配套设施。

▲新安社区:规划1万人的安置小区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马桥小城镇建设:商户、农贸市场。

▲凤凰新村:1.9万人居民集中小区及基础配套设施。

▲王店村居民集中区建设:规划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秦楼集小城镇建设:建设居民商住楼630套,建筑面积8.1万平米,20万平方米居民集中区,及配套设施。

▲烈山镇小城镇建设:完善蔡里街改造及镇域内道路建设及蔡里安置小区建设。

▲赵集街小城镇建设:建设居住楼5层和复式2层共计560套,配套道路、绿化、供排水、供电、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土楼、土型社区:规划1.4万人的居民集中区及其配套工程建设。

▲马场街综合开发:建设集商业、农贸为一体的农产品市场。

▲宋疃村丰山花园建设:20万平方米居民集中区,及配套设施。

▲香港街改造:淮北中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香港街整体开发改造,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其中安置房10万平方米。

▲太山村居民集中区建设:居民集中区及配套设施建设。

第六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淮北市东部新城大建设为契机,以对接淮北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加快项目建设步伐,调动全区资源对接市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项目向烈山城区延伸、扩建,强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市政设施,注重完善减灾救灾设施,构建现代高效的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

市政交通。配合淮北市加快东部新城主干道路建设步伐,带动新旧城区内部骨干交通道路建设,加快推进老城区望阳路改续建、友谊路、洪吴路、卧牛路、二郎庙路、南洪路和南湖环湖路等交通干道建设,推进新城区的沱河东路、煤师院北路、西路、朱山东路等交通干道建设,大幅度提高城区交通通达水平。加强外向主干道建设,重点推进县道升级改造,构建快捷通达的外向交通干道。

能源水利。重点整合东部新城区220KV110KV35KV高压线路和宋疃变电站,依托淮北市东部新城建设完善新旧城区10KV供电网络,加快建设开发区供电设施,推行园区用电大户直供电试点,不断优化电力网络结构,提高城区和开发区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推进城区各气源接收门站和调压站点建设。积极完善城镇供水体系,延伸城镇供水管网,推动烈山水厂、新蔡水厂、古饶水厂等供水工程建设。

第二节  完善城市减灾救灾设施

积极推进备用水源地、能源供应基地等应急能源设施建设,优化人防等城区减灾救灾设施布局,有序建设人口疏散隐蔽和物资储运基地及相应的配套工程,建立组织指挥系统和通信警报网络系统,推进覆盖城乡的应急救援和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大采煤区塌陷等地质灾害治理,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第三节  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大现代高效的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新城区有线广播电视综合信息业务网、移动通讯网络、联通通讯网络和电信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安全稳定、资源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整合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在政务区建设公共安全信息系统、城市运行安全监控和应急指挥系统,打造统一、快速、便捷的基础网络平台。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支持开发区、重点行业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加速推进企业设备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

 

第四节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加强社区管理,科学合理调整社区规模,理顺社区管理机制。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资本运营,盘活城区无形资产,推行户外广告牌及城区道路、桥梁、街区冠名权的有偿出让。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统一规划改造我区主要街道街景,建设一批城区绿地、景观雕塑,进一步彰显我区城市品位和特色。积极开展道路环境、园林绿化、社区环境等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整治城区环卫、交通秩序、流动摊点、户外广告、背街小巷,提高城区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加大文明创建力度,开展文明城区、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城区文明程度。

 


第四篇  建设生态宜居、开放包容、

和谐幸福新烈山

 

第七章  建设生态宜居新烈山

 

坚持生态立区战略,积极对接淮北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生态宜居新烈山。

 

第一节  加强环境保护

以龙脊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南湖湿地等重点区域保护为重点,加快推进华家湖、塔山等生态区建设,实施城镇公共绿地、生态园林等生态工程,构建淮北市东部自然生态主屏障。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有效治理工业粉尘、烟尘和道路、建筑施工扬尘等空气污染源,严格控制空气污染物总量。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加强重点企业污染治理,推进烈山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提高水环境质量。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袋装化,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第二节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立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实施一批生态修复重大项目。强力推进煤矿塌陷区治理,对深度塌陷区进行适度填埋,发展水面养殖;对较浅塌陷区进行挖沟排水、整平覆土,恢复生产生活功能。全面治理煤矿尾矿,推进露天采坑地区地表土壤恢复,鼓励综合利用煤矸石,实施绿化改造工程,恢复“绿山”生态。

 

第三节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利用淮北市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机遇,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率,打造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加快发展循环工业。重点推进煤电、建材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依托国安电力、大唐虎山电厂及平山电厂,建设余热余压循环经济工业园。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采用源头管理、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建立绿色管理考核制度和清洁生产责任制度,引导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烈山经济开发区,创建高标准生态工业园区,引导刘庄、吴山口、新蔡园区向循环经济园区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引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推广“养殖小区—种植基地—沼气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畜牧养殖、设施农业、林果和粮食种植循环发展。在古饶镇等农业主产区推进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建设若干规模养殖、生态林果、设施农业示范园。

 

第四节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节约用水。推广节水洁具,提高用水回用率和重复利用率,鼓励发展节水型产业,科学利用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节约土地。坚决贯彻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结合塌陷区治理,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和置换力度,完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土地投入和产出强度,全面清理闲置土地,促进经济开发区和城区土地节约利用。节约能源。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项目能耗、技术等方面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综合开发利用矿井水、洗中煤、煤矸石以及其他共伴生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十二五”时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烈山污水处理厂建设,烈山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境内残山综合治理项目,南湖湿地公园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东部山场搬迁工程。

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余热余热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工程,凌云工业园建设,秸秆等废弃物再利用加工项目。

 

第八章  建设开放包容新烈山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与加强区域合作并重,加快与淮北市一体化发展步伐,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进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合作,为我区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节  加快与淮北市一体化发展步伐

紧紧把握淮北城市东进南扩和市开发区南移共建的有利机遇,按照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原则,不断优化我区软硬件环境,积极推进与淮北市的交通一体化进程,对接淮北市东部新城区建设,支持大学城和职教园区加快建设步伐,扶持烈山经济开发区加强与市经济开发区协作联合发展,集聚全市资本、人才和技术等要素资源,全方位融入淮北市建设发展大局,全面凸显我区作为淮北市“魅力城区、科教新区、产业高地”的新地位,打造全市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新典范。发挥我区交通枢纽优势,建设与杜集、相山和濉溪等地区间的快速交通干道,立足产业基础,加强产业分工合作,共创发展大平台,共享发展新成果。

 

第二节  积极推进东向区域合作

主动融入淮海经济区。充分发挥交通区位、能源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将我区推向开放发展的前沿阵线。积极争取淮海经济区一体化重大交通设施向我区布局,加快融入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体系。重点加强与徐州等产业发达地区对接合作,利用能源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发展空间大的优势,积极引进大企业投资能源和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在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领域推出招商项目,以产业协作发展加快融入淮海经济区核心经济圈步伐。积极加强与区域内其它地区的横向交流与合作,不断集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区域间合作共建。结合我区产业发展需要,积极争取省、市关于合作共建园区的各项政策支持,创新与东部发达地区合作共建模式,重点推进托管模式,加快探索援建、股份合作等形式,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开展与资金实力雄厚、急需拓展空间和产业集群成熟的特定发达地区或企业间的合作。

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积极把握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按照“创新体制、主动对接”发展思路,由被动承接向主动承接转变,开展灵活多样对接活动,重点争取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市县建立经济协作联盟,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发展。

 

第三节  强力推进大招商、大开放

坚持“大招商、大发展”理念,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不断扩大开放合作领域,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密切关注央企、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布局及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趋势,采取产业链、产业集群等引资新方式,重点引进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全力推进节会招商,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招商引资活动。围绕我区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产业链长、牵动性强的项目,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区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利用人脉资源以商招商,吸引在外皖籍人士回乡创业。

 

第九章  建设和谐幸福新烈山

 

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坚持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

第一节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快实施校舍安全工程,继续推进寄宿制学校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教学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力争各镇有1所市级示范园,全区所有幼儿园基本标准化。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留和扩建2所普通高中,建设探究性实验室及通用技术实践场所,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优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突出产学结合,建设若干现代化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人才培训基地,支持烈山职业高中建设成为省级示范学校。支持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整合成人和继续教育资源,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分类实施新建、扩建、改建、合并搬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设1-2个综合大型青少年校外基地,每个社区建设1所多功能文化教育中心。加强中小学校干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到2015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

积极发展科技事业。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建设区创业孵化基地、研发培训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开发机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业科技水平。继续做好科技扶贫、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信息服务等工作,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人才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全科医生服务基层。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镇村卫生院(室)标准化、一体化、信息化建设。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力争镇卫生院配备专业化中医药科室。做好疫苗接种、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应急救治、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提高群众受益面加强卫生行风和医德医风建设,强化医院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国民健康素质。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加强监督管理,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发掘烈山文化底蕴,依托洪庄文化活动中心等载体平台,大力推广农村新社区文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档案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水平。充分发挥现有文艺社团、文化馆(站)的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做好文化下乡工作,组织评选农村文化“示范户”,农家书屋覆盖到全部行政村和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规范发展新闻出版市场,加强出版市场管理和执法力度,促进市场繁荣稳定。

稳步发展广电事业。构建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有线电视覆盖到全部自然村。推进广电数字化改造,实现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轨,加快现有频道数字化升级。推进城乡电影放映网络建设,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建设1家区级数字电影院。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灯光球场、田径场、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举办羽毛球、乒乓球、跑步、游泳等群众性体育竞赛。继续做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输送工作。鼓励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咨询、体育健身培训等体育产业。

 

第二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切实提高居民收入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市收入分配政策,注重向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倾斜,有效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稳步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严格执行并适时提高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保障制度。鼓励更多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保护私有财产权,完善土地征占补偿机制,让农民从土地的出让、转让中获得财产性收入。提高经营性收入,鼓励全民创业,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扩大转移性收入,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支农惠农等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健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及时发布就业信息,重点做好农村劳动力、下岗工人、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服务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围绕我区支柱产业,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和学习基地,提高劳动者转岗、创业和再就业能力。积极扶持自主创业,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和劳动者权益保护,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人口计生工作。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扎实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明确区、镇、村三级工作职责,全面落实以村为主的工作奖惩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管理科学、服务优质的新型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体系,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关爱女孩、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加强出生实名登记、孕情跟踪、“两非”案件处理等制度建设,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整合现有设备、技术资源,不断提升计生服务水平,争创省级计生优质服务站(中心)。积极探索村级计生专干管理新模式,实施公开招聘、跨村配置、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的方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村级计生专干队伍。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机制,落实属地管理做好孕产妇和婴幼儿保健工作,加强婚育咨询指导,全面推进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着力提高生育人口素质。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积极应对老龄化,稳定家庭养老功能,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建设一批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设施,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殡葬改革工作,积极推动绿色殡葬。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制度,稳步提高养老待遇水平。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志愿服务、法律援助等社会扶助活动,重点做好五保老人、孤残儿童的社会福利工作。

 

第三节  强化社会公共管理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全面推进“平安烈山”建设,建立统一指挥、资源共享的公共安全应急联动平台,健全灾难事故、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企业责任,紧抓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安全工作。完善防洪、消防、抗震、气象、人防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重点加强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安全监管。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教育,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区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责,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切实履行各项维稳工作职责,开展重大决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进一步健全公共法律服务,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拓宽律师和公证服务领域。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推进法律宣传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文明风尚。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争创“文明城区、文明镇街、文明单位”,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净化社会环境,提升居民素质。

 

社会事业类重点项目

▲教育:淮北师范大学新校区,淮北市委党校新校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淮北一中新校区,淮北工业学校新校区,中小学校舍改造等。

▲文化:烈山文化馆,烈山图书馆,烈山电视台,烈山综合档案馆建设。

▲体系建设:卫生、养老、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体系建设。


第五篇  强化保障措施,推进规划实施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优化发展环境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完善政府经济调解、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行政决策透明度,完善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发展电子政务,健全行政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切实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理顺部门协调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努力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创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提供土地、税收、收费及手续办理等方面服务,完善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环境投诉受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综合商务成本。稳步推行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的信用记录,广泛开展诚信经营、诚信合作、诚信服务等活动,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第二节  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加强融资保障。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采取资金补助、财政贴息、经营权转让、BOTBT等方式,整合政府优质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继续争取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加大对重点项目、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和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壮大担保机构实力,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加强土地保障。强调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和标准厂房集中,推进农村居民点向城镇与中心村集中,严格落实投资强度和用地控制指标,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努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用好用活土地整理折抵、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千方百计增加用地总量。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保障重大项目用地。

加强人力保障。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通过筑巢引才、借巢引才、搭台引才、项目引才、合作引才等多种方式,吸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专业技能人才等来烈山发展。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采取校企联合办学、建立实训基地、开办教学车间等模式,培训一批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产业技术工人。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人才奖励制度。鼓励用人单位对管理和技术骨干实行股权、期权激励,组织开展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加快人才网络建设,实现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网互通,资源共享,促进人才流动,提高人才配置效率。

 

第三节  深化各领域改革

进一步推进各领域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切实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行政问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提高政府公信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的市场化步伐,促进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探索研究多渠道融资方式。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严格规范国有集体产权交易行为,创新国有资产发展平台,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拓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范围,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国企股份制改造等领域。健全民营经济社会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企业辅导等服务,努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等问题。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着力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的民营龙头企业,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发展。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推进规划落实、跟踪、监测、评估和宣传。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年度财政预算,科学分解落实五年规划目标任务,注重目标具体化、措施化、可操作化。加强部门间分工与协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定工作重点,积极履行职责。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及时提出预测、预警和实施建议,不断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加强规划的引导、服务和宣传,增强民主参与度,积极营造关心规划、支持规划、监督规划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