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时间:2016-03-07 15:50

 

 

烈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烈山区人民政府

20162


 


目 录

第一篇 站在新起点 谋划新蓝图........................................... 1

第一章 发展背景和现实基础.................................................... 1

第一节 发展成就..................................................................... 1

第二节 发展环境..................................................................... 7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9

第二节 发展战略................................................................... 10

第三节 奋斗目标................................................................... 11

第二篇 推进创新发展 着力提高质量效益....................... 15

第一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5

第一节 推进战新产业集聚发展........................................ 15

第二节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17

第三节 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18

第二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20

第一节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 20

第二节 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 21

第三节 着力培育文化旅游业............................................. 22

第四节 提升发展生活服务业............................................. 23

第三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4

第一节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24

第二节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25

第三节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6

第四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7

第一节 培育万众创新动力................................................. 27

第二节 激发大众创业活力................................................. 28

第三节 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 29

第三篇 统筹协调发展 着力推进城乡建设....................... 30

第一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 30

第一节 引导城乡区域特色发展........................................ 30

第二节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31

第三节 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32

第二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3

第一节 改善交通条件.......................................................... 33

第二节 强化水利保障.......................................................... 34

第三节 推进电网改造.......................................................... 34

第四节 提升信息化水平..................................................... 35

第四篇 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36

第一章 明确主体功能区布局.................................................. 36

第一节 做新北部综合服务业区........................................ 36

第二节 做强中部新型工业区............................................. 37

第三节 做美东部山水旅游生态区.................................... 37

第四节 做特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37

第二章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39

第一节 推进污染物综合防治............................................. 39

第二节 加强污染源治理..................................................... 40

第三章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0

第一节 保护修复生态系统................................................. 40

第二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41

第三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41

第四章 发展循环低碳经济...................................................... 42

第一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2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 43

第五篇 坚持开放发展 着力提升发展活力....................... 45

第一章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45

第一节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45

第二节 扩大外经外贸规模................................................. 46

第三节 加强区域分工合作................................................. 47

第二章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48

第一节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48

第二节 抓好农村综合改革................................................. 48

第三节 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 49

第四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49

第六篇 坚持共享发展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51

第一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51

第一节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51

第二节 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2

第二章 积极促进充分就业...................................................... 52

第一节 进一步扩大就业..................................................... 52

第二节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53

第三节 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53

第三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3

第一节 健全社会保障.......................................................... 53

第二节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54

第四章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54

第一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54

第二节 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55

第三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55

第五章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55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56

第二节 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56

第三节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56

第六章 全面消除贫困人口...................................................... 57

第一节 精准实施专项扶贫................................................. 57

第二节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57

第七篇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59

第一章 加强党的领导.......................................................... 59

第二章 坚持依法行政.......................................................... 59

第三章 创新社会治理.......................................................... 60

第四章 规范市场秩序.......................................................... 60

第五章 提升法治观念.......................................................... 61

第六章 完善信用体系.......................................................... 61

第七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2

第八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62

第八篇 强化保障措施 推进规划实施................................ 64

第一章 保障措施....................................................................... 64

第一节 思想保障................................................................... 64

第二节 组织保障................................................................... 64

第三节 人才保障................................................................... 64

第四节 资金保障................................................................... 65

第五节 土地保障................................................................... 65

第六节 项目保障................................................................... 66

第二章 规划实施....................................................................... 67

第一节 完善规划体系.......................................................... 67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宣传.......................................................... 67

 

 


                 

第一篇 站在新起点 谋划新蓝图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任务全面落实的重要阶段,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转变的关键阶段。《烈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背景和现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坚持以赶超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根本,积极应对复杂的外部形势,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入推进工业强区、商贸富区、科教兴区、开放活区四大战略,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88亿元,年均增长12.3%,占全市的比重由201010.6%提高到11.5%,人均GDP25000元(折合4085美元),是2010年的2倍,财政总收入达4.6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3.4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9.2%2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9亿元,年均增长15.9%。“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565亿元,为“十一五”时期的6倍。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2.1:61.3:26.6调整为2015年的9.7:59.1:3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2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015年实现产值48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大唐虎山电厂、金龙电子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青龙山现代商贸物流园区、传化公路港物流基地、宝创电子商务园、中小企业孵化产业园加快建设,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达到43家,商贸物流、旅游、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超过30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

 

三、城市建设展示新形象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烈山面貌大幅改观,南湖景区核心区建成开园,淮师大滨湖校区、职教园区等投入使用。新东外环、南外环、长山南路等建成通车。城市路网、地下管网日益完善,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园区建设实现大突破,“一区五园”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洪庄获得“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榴园入选全国首批美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并荣获省第一批“宜居村庄”称号。“三线三边”整治深入推进,取缔“五小”企业200多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预计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3%,年均提高3.4个百分点。

四、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开放倒逼创新。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案制定实施。区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正式启动,基层医改巩固完善,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坚持将招商引资“第一要事”,积极开展以商引商、驻点招商、领导带队招商,创新实施“213”(两个阶段、一个保障、三个支撑)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国购汽车文化产业园、金龙光电触摸模组、传化公路港、格力电器物流集散中心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积极发展外经外贸,2015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889万美元,其中一般贸易1500万美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外资3.5亿美元

五、居民生活再上新水平

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荣获省级教育督导考核优秀单位,进入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行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获得批准。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各项救助保障准确率和施救标准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新农合参合率稳步上升。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万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8%13.5%

 

六、和谐社会开创新局面

深入推进“平安烈山”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控制,荣获全市唯一“无传销区”称号。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加强,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称号。深入实施区级领导带案下访制度,长山南路征迁安置等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等工作切实加强,妇女儿童、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残联、地方志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区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与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我区人均GDP、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较低,赶超任务艰巨。传统增长动力弱化,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电力、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行业增长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竞争白热化。社会民生困难较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较弱,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深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新环境下,我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诸多挑战,也存在诸多机遇,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面临诸多有利条件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势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加大对皖北崛起的支持力度,市委、市政府“精致淮北”发展战略主题不变、力度不减,这些都为我区快速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通过多年来蓄势聚能,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更为坚实,强投资的后发效应、大建设的支撑效应加速释放,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望继续运行在“快车道”。未来五年,我区快速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突出表现在“四个时代”的阶段性特征上。改革引领新时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深入落实,将破解我区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战略叠加新时代中原经济区规划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对皖北崛起的支持力度加大,有利于我区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重大项目布局,进一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新区带动新时代。淮北市东进南扩战略深入实施,东部新城建设继续提速,职教园区、市一中新校区、市人民医院东院区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有利于增强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吸引力。平台扩张新时代。新蔡工业园、刘庄工业园、宝迪工业园、青龙山商贸物流园和市经济开发区烈山园中园“一区五园”格局加速形成,带动金龙触摸模组、文创科教城、传化物流港等项目快速建设,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二、转型发展日益紧迫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三期叠加”,对我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创新发展的要求更高。新常态下,传统制造业面临需求天花板制约,房地产市场峰值即将到来,数量扩张难以持续。新形势下,应加大自主创新步伐,积极探索适应、引领新常态的新思路、新办法。二是特色发展的要求更高。随着国家战略全覆盖,区域政策含金量不断弱化,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发展之路,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抢占区域发展制高点。三是开放发展的要求更高。当前,区域竞争白热化,围绕技术、人才、市场、资源的争夺不断升级。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找准合作方向,拓展合作空间,完善合作机制,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四是和谐发展的要求更高。全面脱贫进入攻坚阶段,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风险挑战复杂化,必须更加突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突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包容

纵观全局,“十三五”时期是我区乘势作为、引领淮北未来城市新空间的战略机遇期,是奋力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加速起跳、跨越赶超。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设“活力、魅力、宜居、开放、幸福”的美丽烈山为总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引擎,扎实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文化汽配产业基地、旅游休闲基地、电力产业能源基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宜居宜业新城区八大基地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发展战略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十三五”期间着力实施以下发展战略:

——产业集聚战略。坚持以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引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培育形成绿色、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创业战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着力培养引进高端人才,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努力实现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加快建成皖北地区创新创业高地。

——城乡提质战略。服务于淮北市东进南扩,按照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要求,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推动城市建设提档、城市管理提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全方位提高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

——开放引领战略。抓住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重大机遇,坚持开放发展,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开放向规模提升、结构优化、深度拓展、效益提高的方向转变。

——绿色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高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第三节 奋斗目标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要求,全力实施“八大基地”建设目标,着力提升全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生态承载力和社会凝聚力显著增强,接近高收入发展门槛。到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超1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85亿元,财政总收入超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经过五年的努力,在经济总量、城乡建设、人民生活、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大改善、大跨越。

——综合实力大幅增强。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超15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财政收入超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亿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64: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6.15

——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大幅增强。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市控标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均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35%,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建立。

——民生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就业更加充分,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增速与经济发展同步。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实现根本性转变,部分领域改革走在全省和全市前列。开放合作扎实推进,招商引资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外向度大幅提高。

 

 

 

烈山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

2015年预计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

指标属性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8

150以上

12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4.66

>8

12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41

285

15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4.9

40

12

预期性

二、创新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

48

108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

12.3

40

预期性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5

1.8

预期性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

50

60

预期性

三、协调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

9.7:59.1:31.2

6:64:30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3

>60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52

60

 

预期性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5

65

预期性

四、开放发展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5889

8800

10

预期性

引进省外资金(亿元)

40

100

20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0.8

1.3

10

预期性

五、绿色发展

森林覆盖率(%

31

35

约束性

PM10浓度(微克/立方米)

93

73

约束性

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

完成市分解

目标

完成市分解

目标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完成市分解

目标

完成市分解

目标

约束性

六、共享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4000

40000

11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000

18000

12

预期性

调查失业率(%

<5

预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100

约束性

 

 

第二篇 推进创新发展 着力提高质量效益

 

坚持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引擎和总抓手,引导制造业扩容提质增效,增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到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0家,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现代服务业企业10家,培育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个以上;规模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第一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推进战新产业集聚发展

以创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带动汽配、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建成皖北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集聚区。

电子信息产业。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首位产业,依托金龙电子、金龙触摸模组、新骏电子等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引导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全力申报全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到2020年,打造产值超百亿的企业1家、超十亿的企业4家,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汽配产业。依托市经济开发区烈山“园中园”,发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新型产品,加快实施宸宇汽车配件产业园、冠鑫汽车ABS、宏骏摩配、泰峰滤清器等重点项目,提升园区吸纳集聚能力,打造皖北地区重要的汽配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汽配产业实现产值45亿元。

生物医药依托现有的生物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物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烈山区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极。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中型生物医药企业,扶持建立研发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对接国家、省重大专项,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核心,突破一批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实现生物领域跨越式发展。

新能源鼓励发展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推进绿色能源基地建设。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充分利用我区采煤沉陷区的大量闲置水面和开发区厂房屋顶,积极引进晶科电力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依托海晟新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光伏发电组件等光伏发电配套产业,加快推进发展新能源及相关配套产业。

第二节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电力能源产业。积极推进“煤电转换”,加快煤电一体化发展,提高煤炭集中高效发电比例。做好虎山电厂、平山电厂、国安电力等骨干企业的对接服务,全力推进平山电厂二期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区电机装机容量达450万千瓦,实现产值100亿元。

农副产品加工。围绕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保健食品、绿色食品、功能性食品产业,实施畜禽、果蔬、油用牡丹、水产等深加工项目,延伸生产加工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壮大以宝迪食品、朗朗好心人等为代表的熟食、休闲食品、生鲜料理、肉食品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力争到2020年,新增果蔬畜禽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

纺织服装围绕“做高产业、做精工艺、做大品牌”理念,以技术进步为引领,以优质纺纱面料、品牌服饰、产业用布等为重点,扩大信息技术和新型工艺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提升纺织服装加工规模和档次,努力实现产业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支持颐丰纺织改造升级,促进联利联发、横村、瑞家服饰等企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末,纺织服装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

第三节 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按照集群发展、绿色集约、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将烈山经济开发区建成以商贸物流、机械电子、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新蔡工业园依托金龙电子、金龙光电、新骏电子等龙头企业,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完善综合配套能力,争创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到202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产值过100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企业4-5家。

青龙山商贸物流园。依托传化公路港、青龙山铁路无水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争创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皖北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到2020年,实现产值50亿元,培育营业收入5亿元企业1家,亿元以上企业5-6家。

市开发区烈山园中园。立足5平方公里园中园,承接江苏、浙江等地汽配产业转移,加快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增强产业服务能力,建设汽配产业集群发展基地。到2020年,汽配产业实现产值45亿元,打造烈山新的经济增长极。

刘庄工业园。抢抓淮北市东进南扩战略机遇,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推行“退二进三”(退二产进三产),引导工业企业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商贸、商务、居住等功能,努力打造东部新城的重要拓展区。

宝迪工业园。依托宝迪等龙头企业,发展保健食品、绿色食品,进一步提升食品工业加工精深度和产品科技含量,加快品牌和标准建设,完善检验检疫、研发等综合服务功能,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打造皖北肉食品工业城。2020年,实现食品加工业产值30亿元。

“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总投资20亿元的金龙光电触摸模组项目,投资10亿元的温州电子产业园,投资3亿元的电子制造设备生产项目。

▲汽配产业。宸宇汽车配件产业园、冠鑫汽车ABS、宏骏摩配、泰峰滤清器等项目,投资10亿元的意奔玛汽配。

▲生物医药。天然植物提取物生产、年产60吨酶法提取硫酸软骨素、黑麦深加工、淮北中加生物医药中间体产业城等项目。

▲新能源。赵集农光互补光伏电站(20MW)、晶科光伏发电(30MW)、易事特光伏(800MW)、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

 

“十三五”期间传统产业升级重点项目

▲电力能源产业。国安二期、虎山电厂二期、大唐热电联产、平山电厂二期1×135万千瓦新型高效洁净煤发电机组等项目。

▲农副产品加工业。宝迪食品工业园、安徽朗朗好心人年产5000吨酱香肘生产线、古饶油用牡丹种植及深加工等项目。

▲纺织服装。颐丰纺织的改造升级;联利联发、横村服饰、瑞家服饰等服饰加工项目

 

“十三五”期间园区升级工程重点项目

5平方公里“园中园”基础设施建设、“双创”基地、青龙山现代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第二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紧紧围绕城市功能定位,配合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产业、休闲旅游业、商务服务业、商贸和居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第一节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

现代物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打造服务淮北市、辐射皖北地区的现代物流基地。充分利用高速出口、青龙山铁路编组站,规划建设工业品、大宗农副产品等专业物流中心,配套建设一批配送分拨中心,完善综合物流运输网络,支持农资物流、农副产品物流、日用消费品物流、邮政物流等行业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围绕主导产业需求,大力发展制造业物流、冷链物流、配送物流等物流服务。加快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

商贸流通。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酒店宾馆、商务会所、大型购物中心、品牌超市、美食广场等,打造淮北市重要的商贸服务区。推进大众化、特色化、连锁型餐饮及酒店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专卖店、便民店、电子商务等商贸新业态。以东部新城为平台,构建以淮北文创科教城为龙头,东部新城大学生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为基础的商贸板块。依托国购汽车文化园三期项目,打造汽车文化商贸板块。继续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等重点农村流通工程,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乡村连锁流通网络。2020年,物流业实现产值50亿元,培育营业收入超5亿元企业1家。

第二节 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

金融业积极创新金融招商思路和方式,大力引进金融投资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加大金融支持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力度,创新融资模式,确保重点领域的资金需求。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引导信贷投放向小微企业倾斜。2020年,引进村镇银行2家,形成相对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业发展水平、金融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电子商务适应“互联网+”发展新要求,依托特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优势,积极培育本地网商和优势平台,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宝创电子商务创业产业园为依托,鼓励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建设规模大、功能全、服务好、技术强的专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实现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突破。力争到2020年,培育2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5个省级和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商务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等中介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和工业设计、广告业等创意服务,拓展发展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促进新区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

第三节 着力培育文化旅游业

文化创意。深入挖掘山水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强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对接与合作,努力打造淮北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积极发展商业营销、教育策划、休闲娱乐等创意服务,鼓励发展影视、动漫、文化体验等新兴文化业态。推进淮北文创科教城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综合服务能力。

休闲旅游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起来延伸旅游产业链,大力现代旅游产业。结合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和国家级湿地公园(华家湖水库),省级森林公园(四季榴园)创建活动,以榴园景区、淮北市石榴博物馆、明清石榴园、赵庄古民居建筑群为核心,开发垂钓、采摘、观光、科普、生态农庄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建设休闲度假旅游、体味石榴文化、欣赏乡村美景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区,四季榴园4A级景区通过达标验收。2020年,建设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

第四节 提升发展生活服务业

居民服务以民办公助等形式支持技术、风投、培训、职业教育、服务于一体的社会事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引导发展集“医疗、护理、康复、养老”为一体的医养综合体。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养老托幼、商品配送、物业管理、文化健身、废旧物资回收等社区服务业。在城区新建和旧城改造中,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社区超市、连锁超市、便利店,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社区商业。

房地产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完善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加快去库存化速度引导开发企业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住房户型和商品房种类,发展低碳、节能、省地、绿色、环保、生态住宅。优化住宅和非住宅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商品住房供给,满足居民自住型及改善性住房需求。增强房地产中介、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健全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

“十三五”期间服务业重点项目

商贸物流。国购汽车文化园三期、淮北文创科教城、淮北传化公路港、青龙山商贸物流园、盛辉商贸物流中心、古饶商业综合体、青龙山无水港、百万商城改造、东部新城大学生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

文化旅游。四季榴园景区提升、龙脊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烈山区乡村旅游、月季生态博览园、龙脊森海文化生态园、南湖景区综合开发等项目。

电子商务。青年电子商务创业(产业)园、医药电商智能物流园。

房地产业。南湖雅苑、静安·观澜郡、傲景观澜等项目。

第三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一轴两区”示范农业建设,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路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力争到2020年,全区粮食单产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利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

第一节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面积,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推广利用测土配方、肥水一体化、现代农业机械、新型种植技术和绿色增长模式,在提高粮食产量上挖掘新潜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加快发展林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着力推进以石榴、苹果、灵枣、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冷藏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到202010万亩石榴基地、万亩优质苹果基地、4000亩灵枣基地基本建成,新增果蔬加工企业10家,深加工、冷藏率达到60%以上。

发展壮大畜牧业以宝迪畜牧基地为基础,以生猪养殖为重点,结合城区规模养殖场搬迁,在古饶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积极培育规模养殖大户,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业。以沼气利用为核心,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构建以“猪--果”、“猪--菜”、“猪--粮“和“猪--鱼”为主的畜禽生态养殖带。

积极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在榴园建成以石榴为主的物流中心,发展石榴深加工。在城区东部山场实施石质山森林多目标经营项目,完善林地“一张图”管理,加强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到2020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农产品4个,有机农产品2个以上。

第二节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沿东外环、马闸路都市休闲观光农业轴和古饶现代农业示范区、烈山镇榴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的“一轴两区”示范农业建设。稳定小麦、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种植面积,深入开展粮油高产创建、绿色增长模式攻关,实现粮食绿色增产。到2020年,实现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农产品4个,有机农产品2个以上,新增农产品省级地方标准2个以上。

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培育规模适度的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引导一批传统种、养模式的基地(企业)向绿色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到2020年,力争全区种养、殖规模经营比重提高到55%以上,家庭农场(种养殖基地、企业)达300 家。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管护、森林防护、农机作业、植保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强化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能力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20年,新增地理标志产品1个以上,新增农产品省级地方标准2个以上。

第三节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闸河、萧濉新河治理,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综合发展能力。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强化农机农艺结合,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率。

“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规模养殖。鸿旺畜牧养殖及深加工、木兰牧业、天然牧业肉牛养殖基地、古饶生态循环肉牛养殖等项目。

农业示范区。榴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盛景农业生态示范园、古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项目。

特色农业基地。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园、油用牡丹种植示范基地及深加工、10万亩石榴基地、万亩优质苹果基地、4000亩灵枣基地等项目。

第四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步伐,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创新发展环境,为转型发展、建设精致淮北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0%,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8家。

第一节 培育万众创新动力

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遴选一批产业领军企业,引导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编制创新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引进激励计划,争取更多企业进入省创新百强。充分发挥好宝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科宝多糖化学品联合研发中心等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建立完善区级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到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0%,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15%

加快新型创新平台建设。开发区、城市综合体等为主要载体,探索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支持建设融技术、风投、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工场,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引导人才、项目、知识产权等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到2020年,力争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

第二节 激发大众创业活力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推进“凤还巢”工程,吸引烈山乃至整个皖北地区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航计划,吸引更多大学生在烈山创业。鼓励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援助。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建成省级青年创业园1个。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发展民营经济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更多社会成员兴办经济实体。深化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引进更多省外境外企业家、战略投资者、技术管理人才来烈山投资兴业。到2020年,全区销售收入超百亿元民营企业1家,超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8家以上,民营经济占比超过65%,财税贡献率达到65%

第三节 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

推进关键领域质量攻关充分发挥区政府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和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依托烈山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平台,实施科技园区升级计划,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关键领域质量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加强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技术保障能力。

加快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我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检验检测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到2020年,建设公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2个,民营检验检测服务平台2,基本实现检验检测技术行业全覆盖。

加强品牌和商标建设深入实施商标战略,加大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建设品牌集聚示范基地,形成“品牌基地+驰著商标+行业龙头企业”态势。培育、扶持、保护和发展塔山石榴、黄营灵枣、和村苹果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和省级名牌产品。“十三五”期间,建设4 家实施商标战略示范企业、6家商标管理规范化企业和3个商标品牌战略示范村,全区注册商标300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以上,安徽省著名商标15件以上,淮北市知名商标20件以上,安徽省名牌产品4个以上。

 

第三篇 统筹协调发展 着力推进城乡建设

 

第一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一尊重、五统筹”要求,抢抓东部新城建设机遇,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区。

第一节 引导城乡区域特色发展

贯彻落实主体功能规划,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烈山镇充分利用东部新城建设机遇,发掘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淮北市商贸旅游次中心。依托淮北文创科教城和东部新城职教园区项目,引进大型商贸服务业企业、金融机构落户,创新商贸服务产品和方式,扩大商贸服务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好“两山两湖”山水旅游文章,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宋疃镇进一步扩大和村苹果、黄营灵枣种植面积,推进林果品种改良,提升特色林果的品质和质量,积极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林果经济附加值。依托林果种植和老猫洞生态开发,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垂钓、采摘、观光、科普等特色旅游产品。

古饶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粮油种植、畜牧养殖和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打造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蔬菜等设施农业,建设城郊“菜篮子”基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结合城区规模化养殖场搬迁,加快建设标准化生猪、肉羊、肉牛养殖场,培育规模养殖大户。

杨庄街道办事处抓住郊区向城区转变的历史机遇,稳妥推进旧城改造,打造商贸、餐饮、文娱服务中心区。加快推进老街道改造,完善居住、商贸、休闲功能。加强道路、广场、公园绿化,打造南湖景观核心,推进雷河河道整治,营造优越人居环境。

第二节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编制区主体功能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引导科学化、差异化发展。实施烈山镇、宋疃镇、古饶镇发展和建设规划。加快推进烈山镇融入淮北城市圈,打造淮北市的次中心。进一步完善宋疃镇马桥街、古饶镇赵集街等基础设施,打造烈山区次中心。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改善城市住房条件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土楼、丁楼、杜庙、土型、凤凰、烈山、新南等棚户区改造步伐,建设梧桐南路等安置小区,有序推进淮师大二期、符夹线扩能、台湾文创科教城等市区征迁项目,在项目资金、土地供应、开工手续上开启绿色通道,确保拆迁居民尽快入住新居。积极探索货币安置、回购等方式,解决安置滞后难题,减少安置欠账。

加强城镇精细化管理深入实施“定岗定责”包保管理,加强工人村大街、大学城、集贸市场等重点部位的市容环境管理。进一步推广“花钱买服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更广领域。搭建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数字化手段推进全方位、全时段监管。认真落实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对照省文明委模拟测评反馈问题全面查遗补缺,做足亮点,补齐短板,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重视创建、参与创建。

第三节 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注重乡土味道和民俗风情,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到2020年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全域烈山”的发展理念,抓紧编制未来5年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中心村布点规划,修编乡镇建设规划,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

加快开展乡镇政府驻地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点的思路,加大乡镇政府驻地的建设力度,加强传统、历史保护工作,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配套功能,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持续推进中心村建设及自然村环境整治。组织实施榴园村、华家湖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推进蒋疃、宋疃、秦楼、王店、赵集等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工作,辐射带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开自然村环境整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覆盖进度,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长治久美。

大力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实施兴业富民工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一村一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提高农民收入。

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培育乡村文明新风,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加快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

第二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承载力。

第一节 改善交通条件

按照“综合、绿色、和谐”发展理念,完善干线交通路网,提高交通线路建设等级,进一步增强对外对内交通通达能力。加快推进孟山南路、梧桐南路北段、长山南路向南贯通、卧牛路向东延伸等城市主干道建设,实施古四路、新湖路、宁山路、望湖路、吴土路等项目,抓好农村公路、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完善交通路网体系,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客运站点。

第二节 强化水利保障

以“治水保安、兴水富民”为核心,加快实施重点流域防洪减灾治理工程,构建水资源综合调配体系,不断提高城市供水和农村水利保障能力,维护区域水生态安全。扎实推进以闸河、萧濉新河河道整治为主的中小河流治理,实施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工程。科学编制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绿地系统筹规划。建设海绵型小区、公园、绿地、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打造“海绵城市”。

第三节 推进电网改造

适应城乡发展和产业升级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电网建设,确保满足城乡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能源需求。扎实推进农网改造工作,加快变电站所、电网改扩建步伐。加大能源利用结构调整,优化油气管网布局,争取国家气源气量支持,提升供气保障水平,稳步推动天然气供气范围向镇村延伸。加强秸秆综合利用。

第四节 提升信息化水平

按照适度超前与均衡发展的原则,全面提升城乡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推进光纤宽带网络、新型无线宽带城域网建设,实施“光进铜退”工程,打造“无线城市”。加强安全测评、容灾备份、电子认证、应急指挥等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区80%的乡镇覆盖互联网化的便民服务网点。

“十三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重点项目

▲棚户区改造。实施缘山小区、土楼棚户区、丁楼棚户区、山棚户区、土型棚户区、陈路口棚户区、烈山棚户区、新南棚户区、新北棚户区等重点棚户区改造项目。

交通。实施孟山南路延长、梧桐中路拓宽、新湖路(友谊路)、卧牛路,东部新城路网等重点道路实施工程。

水利。闸河(土型-马场段)、龙岱河(卧牛路-惠民桥)重点水流域河道整治工程;雷河河堤及北岸景观治理工程;中湖、南湖、华家湖库容保护工程。

电网改造。古饶镇农网改造、开发区电网改造等项目

 

 

第四篇 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重,扎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建设山清水秀、天蓝景美的宜居烈山。

第一章 明确主体功能区布局

立足发展基础,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北部综合服务业区、东部山水旅游生态区、中部新型工业区和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大板块”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做新北部综合服务业区

主要包括老城区和新城区。加快新城大建设、老城大改造步伐,提升城镇建设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老城区发展餐饮、商贸、房地产、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新城区发展休闲旅游、商务、信息、科技、金融、创意、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依托青龙山商贸物流园建设,大力发展物流和工业服务配套产业,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孵化器作用,推进大众产业、万众创新,打造“双创”基地;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区。

第二节 做强中部新型工业区

主要包括5平方公里园中园以及新蔡、刘庄等工业园中南部区域。加快烈山经济开发区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软件、汽车摩配、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新蔡工业园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基地,5平方公里园中园重点打造汽配等制造业基地。服务平山电厂、虎山电厂、国安电厂,打造电力基地。

第三节 做美东部山水旅游生态区

主要包括城区东部华家湖和龙脊山两大片区。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投资机构合资合作,重点发展华家湖养生休闲度假区,推进龙脊山文化宗教体验、休闲度假区,呼应南湖、四季榴园等景区建设,打造高标准休闲服务、自然山水、宗教体验风景区,提升烈山生态文化旅游知名度,构建淮北市山水休闲旅游核心区,建设文化旅游休闲基地。

第四节 做特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主要包括古饶镇南部和宋疃镇东南部等区域。加快推进农业南移,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加强粮油种植、畜牧养殖、林果种植和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一带三园”产业布局,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打造农业基地。

 

 

 

 

 

 

 

 

 

 

 

 

 

 

 

 

 

 

 

 


第二章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第一节 推进污染物综合防治

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继续推进“五小”企业取缔工作,逐步关停主城区周边的铝厂、陶瓷厂、粉磨站和散养户。强化重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全程环境监管,提高环保“三同时”执行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严控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产能扩张。建成完善环境应急能力体系,力争达到二级建设标准,确保“十三五”期间不发生环境风险事故。

强化水污染防治。推进梧桐中路等污水支线管网建设,对接主干管网。实施50个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项目,促进早日发挥减排效益。到2020年,南湖水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华家湖水库水质得到有效保护,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以上。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2020年,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 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降至70微克/立方米、35微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2020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全部得到规范化处置,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二节 加强污染源治理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全过程综合治理,建立治理设施处理运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畜禽存出栏量记录等台账,持续开展秸秆禁烧。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巩固“三线三边”整治成果,实施梧桐中路、迎宾路、沱河东路等治理工程。加大土壤污染防控力度,削减受污染土壤的面积。防止重金属污染,力争不发生重金属污染事故。

第三章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节 保护修复生态系统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生态涵养功能。

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开展省级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公园(四季榴园)、省级和国家级湿地公园(华家湖水库)创建活动。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完善减灾控灾和监测预警体系,实现森林资源增长目标。实施东部石质山场多目标经营工程。

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严格水源涵养,对地下水限采区实施总量控制。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依法取缔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活动。制定实施水源地水质达标方案,建设备用水源。加强采煤沉陷区的生态建设与修复。

强化用途管制。推动能源、水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利用,发挥资源最大效能。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对耕地、林地和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第二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城创建成果,运用媒体、网络等各种宣传平台,广泛普及低碳节能知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消费。持续推进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引导公众优先选择绿色标识产品,鼓励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过度包装。

倡导绿色办公。提倡在办公活动中更多使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产生排放、可回收利用的产品,不断提升绿色采购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

倡导绿色出行。开展绿色低碳出行行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提高新能源和清洁燃料类公交车辆比例。

第三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求,探索实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机制、新举措。

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区域联防联治新机制。探索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节能量、水权交易试点。

考核和责任追究。健全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第四章 发展循环低碳经济

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第一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节能。支持虎山电厂、平山电厂等采用大型循环硫化床锅炉燃烧技术,发展煤矸石发电和粉煤灰综合利用。实施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建筑产业现代化。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

节水。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行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严格用水需求管理,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分质供水,优水优用。推进工业、农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改造,推广使用节水技术、工艺和产品,扩大再生水利用。

节地。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科学确定城镇村、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边界。健全建设用地使用标准体系,建立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机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节矿。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推行综合勘查评价,开展矿产资源整合和开发秩序整顿。加快绿色矿业和绿色矿山建设,提高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推进矿山“三废”资源化利用。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发展“城市矿产”和再制造产业,推进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建立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推动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同发展。

 “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重点项目

▲生态建设提升工程。南湖景区提升工程、四季榴园景区提升工程、东部石质山场多目标经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中湖南湖华家湖库容保护工程等项目。

环境污染防治工程。闸河(土型-马场段)、龙岱河(卧牛路-惠民桥)重点水流域河道整治工程;雷河河堤及北岸景观治理工程;烈山片区污水传输工程等。

循环经济壮大工程。古饶生态循环肉牛养殖项目、木兰牧业项目等。

 

第五篇 坚持开放发展 着力提升发展活力

 

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第一章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第一节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事,牢固树立“广招、优选、严进”选资理念,立足区位优势,突出领导带头,瞄准市场导向,实施高端引领,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力争到2020年,引进省外资金100亿元。

明确招商引资方向。围绕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和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汽配、电子商务等主导产业,突出建链、延链和补链,瞄准沪苏浙、珠三角等发达地区,重点引进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项目,加强产业技术、产业人才和研发中心的整体承接力度,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明晰园区和乡镇的产业发展定位,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实现精准招商。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推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鼓励依托标准化厂房、低效闲置土地等,开展“零土地招商”和“二次招商”。灵活高效地开展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精细化和多层次的招商引资活动,及时捕捉投资动态,提高招商成功率。严格落实奖惩机制,全面激发招商引资潜能。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全面放开投资领域,鼓励推动民营资本投资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全面落实“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等各项改革。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依法惩处垄断、不正当竞争和侵权行为,鼓励创新创造。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应用信用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第二节 扩大外经外贸规模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契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出口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

发掘新外贸增长源。扩大电子信息、汽摩配件等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商品出口规模,提高龙头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鼓励发展服务贸易,探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参与国际竞争。

加快“走出去”步伐。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有序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科宝生物、洋鑫工贸等龙头企业建立境外研发机构、营销网点和资源合作开发网络。

强化服务引导。做好出口企业孵化工作,为企业提供出口全程指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自营进出口备案登记。健全“走出去”预警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支持企业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防范制度,规避跨国经营风险。开展负面清单管理,营造有利于国内外投资者平等进入的市场环境。

第三节 加强区域分工合作

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为契机,积极融入更高层次的区域分工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瞄准沪苏浙、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等地的优势产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力求在项目引进、共性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长三角通关一体化的基础上,依托省、市口岸建设,深化通关便利和协作建设。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联系,开展友好县区结对工作。

深化中原经济区区域合作。紧抓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机遇,密切淮海经济区的经济、人文交流,参与跨境基础设施、跨界河流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合作,完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

加强与各地商会、协会的联系合作。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以及省属企业的对接交流,推动成立一批沿海发达地区的商会、协会等民间组织。扩大石榴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影响,大力宣传推介烈山,提升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二章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做好任务对接,积极稳妥落实,切实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让改革新红利加速转化为发展新活力。

第一节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坚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三个清单”制度,进一步理清政府权责边界,推进行政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的法定化,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逐步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限,推行并联审批、联合审批、网上审批。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依法探索将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权限下放至乡镇,完善街道(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为民服务站,规范运作、提高效率。

第二节 抓好农村综合改革

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任务。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转移人口、矿区闭矿进城人员与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人地挂钩机制,探索建立“地票”交易制度。建立区、镇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一步拓展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担保、贷款等业务。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扩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抵押担保试点,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和信用合作试点。创新小型水利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管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建设运营。

第三节 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

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扩大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推进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机制,多渠道解决居民住房需求。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立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贷款融资为主体,基金、债券、担保为补充的系统性融资模式,破解新型城镇化融资瓶颈。

第四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在全面推进部门预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公务支出定额标准,加强项目预算编制,制定滚动项目计划。建立健全“借、用、还”相统一的区级政府债务管理、政银风险机制,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或有债务监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三农”、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力度,盘活用好存量资金。积极推广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第六篇 坚持共享发展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抢抓城市东进南扩战略机遇,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一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协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第一节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将现有82所学校调整至68所。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实施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聘任制度。提升学前教育建设工程,新建7所、改扩建17所幼儿园。整合淮北七中、淮北十中和古饶中学,支持淮北七中申报省级示范高中。到2020年,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10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

第二节 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鼓励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规范民办教育。整合职业技术学校、大型企业培训中心等资源,引入省内外大型培训机构,创新工学一体、企校双制办学模式,引导校企联合办学,联合编制教材和开展实训。2020,全区劳动人口继续教育率达到80%以上。

第二章 积极促进充分就业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一节 进一步扩大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就业创业“四进四扶活动”(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扶政策、扶资金、扶体制、扶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行动,确保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不低于70%,就业援助对象再就业率不低于80%。发挥网络招聘、应聘平台作用,创建星级人力资源市场。依托社区开发公益岗位和灵活就业市场,促进就业再就业。力争“十三五”期间,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 10个,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以上。

第二节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拓宽居民财产保值增值方式,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岗位分红权激励等多种分配方式。建立合理的企业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十三五”期间,确保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第三节 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通过股权激励、财政补助、贷款支持等方式,充分调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高层次人才、青年大学生以及草根能人创新创业激情。探索采用创新券、创业券等方式,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服务。培育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文化。

第三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要求,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一节 健全社会保障

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重点促进建筑领域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实施社保业务档案影像化管理。力争到2020年,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每年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全面落实儿童、残疾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等福利政策,完善孤儿院、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第二节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普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到2020年,新建民办养老机构5家,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日间照料服务设施覆盖所有的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

第四章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按照互助共济、保障基本、兜住底线、满足多样、有效衔接的要求,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积极发展医疗卫生计生事业。

第一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完成医改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和服务站(村)一体化管理,构建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和技术协作机制,真正建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第二节 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以现有医疗机构达标提升为重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扎实推进烈山区疾控中心、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村卫生室改扩建等项目。健全中医中药服务体系,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定期开展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第三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全体人口素质。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平等教育、社会福利、扶贫减贫、法律援助,强化儿童教育健康和安全保护,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严厉打击暴力侵害、拐卖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五章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统揽,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讲正气、知荣辱、乐奉献、敢担当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新扩建区文化馆、图书馆、镇综合文化站以及村农民文化乐园,在镇、中心村统筹安排文化大礼堂、影剧院、体育健身广场等设施。继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按群众需求更新图书馆、农家书屋图书,举办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班。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推进服务信息化、智能化,保障文化传播的安全快捷。

第二节 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提升石榴博物馆管理水平和游客服务中心服务水平。鼓励原创文艺作品开发,推动优秀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影视等创作生产。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内容,支持演艺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免费优惠开放。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支持互联网站、互联网文化企业开发制作优秀作品。

第三节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坚持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原则,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持续打响石榴文化节品牌,办好环华家湖山地自行车越野赛、南湖至榴园徒步行比赛等活动。深入挖掘“两山两湖”山水文化、洪庄民俗文化内涵,加强张果老传说、周志明夏派唢呐古曲等非遗保护工作。

第六章 全面消除贫困人口

按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要求,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确保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区扶贫开发任务。

第一节 精准实施专项扶贫

扎实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文化扶贫、社会兜底扶贫等专项行动,实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第二节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做好定点帮扶工作,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蹲点扶贫。支持非政府机构运用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探索社会扶贫参与机制。

“十三五”期间社会事业重点工程

教育能力提升。支持职教园园区做强做大、提升烈山职业教育水平,推动市一中新校区、龙兴学校建设。

健康养老服务。推进人民医院新院区、南湖医院建设;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与举办养老机构,重点实施利民养老公寓、中脉道和老年公寓建设项目。

▲体育文化建设。完善乡镇、社区(村)群众健身场所建设,推动公共体育场、农民体育建设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烈山区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

 

第七篇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探索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的全新治理方式,实现从依靠政府为主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确保社会和谐有序、充满活力

第一章 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章 坚持依法行政

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依法规范政府行为。建立健全依法科学决策机制,重大行政决策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完善责任倒查机制和纠错问责机制。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支持基层行政能力建设,将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

第三章 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平安烈山”建设,建立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社区网格化管理,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信息平台,实行全方位、全时段监管。依法打击吸毒贩毒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多发性侵财犯罪,稳妥处理各类敏感事件。规范宗教事务管理,依法打击邪教活动,取缔非法宗教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失职追责”制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第四章 规范市场秩序

巩固“无传销区”成果,继续加大打击传销工作力度。持续开展“双打”工作,严厉打击制假售劣和商标侵权违法行为。落实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开、透明,完善商事登记后续监管机制。开展食品药品、农资安全监管,加大红盾护农工作力度,突出解决网络购物、“三包”商品等消费领域维权工作。清理整顿各类投资理财中介机构,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第五章 提升法治观念

继续深入推进“法律六进”活动,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强化基层普法,在全区50个村居建设普法基地。在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中引入法治教育,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丰富法治文化产品,组织创作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强化法治道德底蕴,注重法治和道德的相互支撑,引导人们主动向善、自觉尊法、遇事靠法。

第六章 完善信用体系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区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归集行政、司法和社会管理中产生的社会成员信用信息。推广应用公共信用信息,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力度。培育壮大信用服务业,发展信用咨询、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保险等。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实行失信行为多部门、跨地区联合惩戒。

第七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切实使党和政府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全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推进公共决策民主化,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公众参与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等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第八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加强人民武装、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全面推进“平安烈山”建设,建立统一指挥、资源共享的公共安全应急联动平台,健全灾难事故、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企业责任,紧抓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安全工作。完善防洪、消防、抗震、气象、人防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第八篇 强化保障措施 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思想保障

抢抓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自觉破除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推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强化系统思维,在需求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体制创新中发现新的增长空间,寻找稳当前、管长远的现实路径。强化底线思维,在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基础上,推动调结构、促改革,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蓄积能量。强化创新思维,既要勇于担当,在国家顶层设计明确的框架内主动作为,更要破除在经济平面扩张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适应简政放权、职能转变要求的新思路、新办法。

第二节 组织保障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贯彻落实《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建设服务性党组织,为“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三节 人才保障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通过项目、技术、资金、人才集聚效应,引导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促进项目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提升。建立人才资源库,打造“人才超市”,为创新创业人才全程提供创业体验、企业孵化、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生活配套等“全链条”服务。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表彰和奖励力度。落实好市“555”产业创新团队、优秀人才、首席技师等各类优秀人才政策,营造鼓励人才干事创业的氛围。

第四节 资金保障

推进金融组织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创新金融招商思路和方式,引进各类金融投资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规范发展小贷公司、融资担保机构、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商业保理公司等。支持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引导银行加大与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力度,深化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加大“税融通”推广力度,扩大依法诚信纳税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规模。千方百计增加财政税收,多方拓宽融资渠道,争取中央和省、市更多的资金投入。

第五节 土地保障

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保证项目需求。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开展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明确耕地保护红线和国土开发新空间,科学管理土地资源,推动土地使用集约化。综合运用项目独立选址等多种方式,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深化土地制度创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步伐,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进一步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试点。探索农民以宅基地和农村住房置换城镇住房试点。

第六节 项目保障

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总体要求,强化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新项目积后劲,以大项目兴业态,以好项目增税源。建立“四督四保”(督新建保开工、督续建保竣工、督竣工保达产、督储备保转化)推进机制,紧盯传化物流、金龙光电、台湾文创科教城、冠鑫汽车ABS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四季榴园、龙脊山旅游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谋划力度,逐月排定开工项目和投资计划,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力服务市重点工程,保障南湖景区、职教园区、华家湖治理、淮北一中新校区、人民医院东院区、平山电厂、淮师大滨湖校区二期、东部新城路网建设、高速路口景观提升等项目建设。

第二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完善规划体系

以本规划为依据,区相关职能部门编制并实施“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推进规划落实,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各部门要依照规划,狠抓落实,逐年推进,逐项完成。区政府对各责任单位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适时开展中期评估修订,经评估发现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的,规划编制部门提出修订方案,报区政府提交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宣传

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在全社会营造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增进市场主体、民众、社会组织对规划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的认知和了解,特别是要促进企业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和资源配置方向。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畅通沟通交流信息渠道。

 “十三五”时期是烈山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强区富民的重要历史阶段,转型有基础,崛起有支撑,富强有条件,关键靠奋斗。全区人民要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