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烈山区人社局(医保局)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医疗保障等领域积极作为,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也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和保障。
2024 年,区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医保政策在提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方面,通过 “线上 + 线下” 的宣传模式,加大参保宣传力度,年内共印发放宣传材料六万余份,悬挂横幅 200 余条。截至目前,已完成参保 178775 人,参保率 98.01%,2024 年(2025 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区级配套资金 614 万元已拨付完毕,这为居民享受医保待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方面,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监测人口、低保边缘家庭等困难人口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建立了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民政、残联、乡村振兴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实现应救尽救。2024 年 1 月 - 10 月,累计医疗救助 29846 人次,救助金额 983.59 万元。通过每月与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对接,建立特困人员、低保对象、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台账,同时建立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双预警机制,按月筛查参保群众住院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保障后,个人承担医疗费用仍然较重的参保群众名单,及时推送乡村振兴及民政部门,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在加强基金监管方面,通过全覆盖检查、移交线索核查、回头看、自查自纠、大数据全面覆盖检查,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 222 家次,处罚 62 家次,分别为约谈、责令限期整改,追回违规使用医保费用,并要求支付违规费用 30% 违约金,共计追回违规医保基金 567424.22 元,切实保障了医保基金的安全,维护了广大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4 年政府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烈山区在就业创业方面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 6177 人,完成全年 6000 人任务的 102.95%;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289 人,完成全年 270 人任务的 107%;失业人员再就业 3332 人,完成全年 1180 人任务的 282.4%,失业帮扶就业率为 95.2%。
在落实就业专项活动方面,2024 年举办线下 2+N 等系列招聘会 127 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 10.7 万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 5086 人;线上招聘会 124 场,发布网络招聘职位数 3822 个,发布网络招聘岗位 2.42 万个。走进安徽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高校开展 “招才引智高校行” 6 次,有效拓宽了就业渠道,提高了政策知晓范围。
在创新就业载体方面,2024 年就业见习已开发岗位数 315 个,吸纳见习人员 126 人;开发公益性岗位 400 个,累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218 人。“三公里” 就业圈平台建设 41 个社区,通过 “社区快聘” 微信小程序服务用工企业 1731 户,居民登记 20447 人次,促成就业 1907 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车间建设,促进群众 “家门口” 就业,已认定盛德服饰、古胜体育等乡村振兴工厂(车间)12 个,带动群众就业 1000 余人,为重点群体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抓实技能培训和促创业带就业方面,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 2700 人次,其中针对农村转移劳动者、在岗农民工等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302 人次,完成全年 2150 人次任务目标的 107.07%,鉴定认定高技能人才 1323 人次。6 月 1 日,在淮北工业和艺术学校开展 “首届和晶杯创业创新大赛”,大赛吸引众多创新创业者参与。积极推荐创业担保贷款,2024 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2389 万元,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有效提升了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激发了创业活力。
在社保征缴扩面方面,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保,但仍面临诸多困难。以烈山区为例,中大型企业规模较少,每年新增注册纳税企业较少,个体工商户、新业态就业人员参保意愿不强。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和个人对参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新政策的出台对灵活就业参保和企业参保带来一定冲击,而相关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进,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征缴扩面难度较大,不仅影响了社保基金的筹集,也不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在就业专项资金方面,资金保障不足成为制约就业创业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限于地方发展等因素,区财政压力趋紧,存在应保障资金迟迟不能到位,配套资金配套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就业专项资金是促进就业、落实再就业和帮扶创业的重要保障,资金的短缺使得一些就业创业项目无法顺利实施,政策的扶持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一些就业培训项目因资金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培训资源和师资力量,影响了培训效果和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提升;创业担保贷款的发放也可能因资金限制而无法满足创业者的需求,阻碍了创业活动的开展 。
在劳动保障领域,行业主管部门职能职责未履行到位,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信息不及时互通、不及时共享,报送欠薪隐患或相关材料时存在漏报、不报的情况。工程建设领域非法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项目过程结算不及时、工资账目不明晰,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交织混杂,加大了欠薪案件的处理难度。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联动机制,使得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
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还体现在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不足上。在一些劳动争议案件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一些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但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面临着举证困难、法律程序繁琐等问题,导致维权成本较高,维权效果不佳。这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也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
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政策实施产生了显著影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经营面临困难,可能会减少招聘岗位或降低员工待遇,这与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目标相冲突。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裁员或减少培训投入,导致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劳动者就业难度增加。
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对政策实施带来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压力不断增大,对社保政策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养老金支出的增加,而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可能导致社保基金的筹集难度加大。社会结构的变化还会导致就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而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可能会减少。
医保政策方面,2025 年将继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大参保宣传力度,针对特殊群体实施精准宣传,深化与民政、卫健、乡村振兴、退役军人事务、残联等部门紧密配合,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参保资助,力争实现全区参保率达到 100%。进一步健全医疗救助工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为目标,不断提高医疗救助服务管理水平,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推进医保基金监管工作走深走实,建立完善日常巡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重点检查等相结合的多层次检查制度,加强与卫健、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实现基金监管全链条无缝衔接,加快建立医保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修复等全链条闭环式信用监管 。
针对高校毕业生,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力度,开展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持续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按规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社会保险补贴,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创业补贴,对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提升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助力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顺利过渡 。
对于农民工,支持开展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点对点” 送工专车专列等服务行动,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促进供需对接,加大落实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创业扶持补贴,支持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等相关培训,提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 。
在社保领域,针对当前经办人员不足和征缴扩面难度大的问题,应加大对社保经办机构的人员配备。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充实社保经办队伍,提高业务处理速度和质量。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社保征缴扩面工作 。
在就业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培育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加大对就业培训的投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水平 。
在民生领域,政策将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持续完善医保政策,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